劉艷平
(河北省灤平縣農業農村局 068250)
近年來,仔豬腹瀉在一些地區已成為限制仔豬養成的關鍵因素,給養豬戶(場)帶來了不可估計的經濟損失。 通過調查了解到,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分為非傳染性和傳染性兩大類。 其中傳染性致病因素如致病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疾病發病率最高,危害最大。 本文從致病原因、臨床癥狀、診斷及防控等方面簡析仔豬病毒性腹瀉的診斷及防控技術。
傳染性致病是仔豬病毒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其中的病毒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發病率最高,傳染性最大,傳播范圍最廣。 造成傳染性致病的因素有很多, 如某些豬場采取減少給豬免疫病毒性腹瀉的二聯或三聯疫苗,或者直接不進行免疫,導致病毒變異時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導致大面積暴發仔豬病毒性腹瀉。 此外,還存在病毒性腹瀉疫苗接種方法不正確等原因, 直接或間接導致免疫失敗。
仔豬腹瀉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其中冬、春兩季是仔豬病毒性腹瀉發病的高峰期, 傳染性胃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等疾病大面積傳染,可見于各種日齡的豬,其中以仔豬發病率最高。 其中剛出生5d 左右仔豬最容易被感染,發病率最高。 但近年來從養豬戶(場)調查了解到,仔豬病毒性腹瀉一年四季均有過大規模發生現象,與以往的流行規律大不相同。 而且發病率較高的也不僅僅是仔豬,母豬的帶毒情況也較為嚴重。
最常見的是豬輪狀病毒,該病蟄伏期為2~4d,帶有該病毒的病豬,初期表現為食欲不振,不愿走動,部分發病豬會嘔吐、腹瀉、排泄物腥臭。 若無繼發感染,大多發病豬腹瀉數日即可康復。在所有發病豬中,以仔豬病變率最高,當外界條件發生改變時,或者病毒變異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 解剖發現病變主要在胃和腸道,小腸病變為主要,小部分可見胃出血,小腸壁變薄,腸內容物呈黃色。 其次,是豬傳染性腸胃炎,該病蟄伏期為1~3d 左右,潛伏期短,傳播迅速,可引起該病大面積暴發。 發病豬與豬輪狀病毒癥狀較為相似,同樣是嘔吐、腹瀉、脫水,但該病發病豬排泄物常有未消化凝乳塊,顏色多呈黃色或淡綠色。 一周齡內出現該癥狀的發病豬2~7d 內死亡,死亡率接近100%,而康復豬也會生長速度緩慢。 解剖結果發現病變部位與豬輪狀病毒較為相似,小腸病變最為主要。 另一個病狀就是豬流行型腹瀉該病蟄伏期為2~3d 左右,病豬出現精神不振,嘔吐,食欲減退,水樣下痢,呈暗紅色或黃色,3~4d 后,發病豬嚴重脫水導致腎臟衰竭而亡。 發病率在80%左右,死亡率高達90%以上。 解剖發現病變部位同樣主要集中在小腸部位,小腸充血,腸壁內充滿黃色液體,腸膜系和腸淋巴結都出現充血水腫的現象,腎臟出現大量的點狀充血。
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做出初步診斷,在確認仔豬發病后,應依靠如免疫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病原學診斷等科學技術手段,來確定仔豬的病毒類型,從而能更好地做好發病后的防控工作。
針對病毒性腹瀉,目前還未研究出新毒株商業化疫苗。但可用抗菌藥物來阻止細菌的進一步感染,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相應的安全措施,病毒性腹瀉極易進入豬舍,從而使仔豬感染病毒,應加強安全措施,重視豬舍的環境衛生,堅持自繁自養,對于一些引進的種豬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隔離觀察后方可進入豬舍,禁止工作以外的人員進入豬舍,并且要做好豬舍的衛生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強飼養管理,合理喂養,做好豬舍干燥通風與保溫的工作,控制好豬舍的溫度,做好新生豬舍休息區的干燥。
每年10 月份到11 月份這段時間內,要對豬打疫苗,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其次,做好藥物保健,對于一些攜帶病毒的仔豬,對癥下藥,及時控制疫情。 從而有效預防一些仔豬頻發感染,抑制疫病傳播。 另一方面,豬舍應堅持自繁自養,在疫病頻發期間,嚴禁引種,從其他地方引進的種豬必須經過嚴格檢查,一經發現,迅速隔離,防止病毒傳播,造成較大損失。
綜上所述,病毒性腹瀉是仔豬常發疾病,本文通過分析仔豬常發疾病病因,以及常見病毒,分析其誘發原因、表現癥狀,從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做好豬舍內外的安全管理,加強相應的飼養管理,提前做好免疫疫苗接種工作,預防感染病毒,嚴格做好防控措施,保證豬舍仔豬的健康,避免因病毒頻發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