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仁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3)
兒童患者就診的需求與成人患者不同,多數兒童患者會對醫院會產生恐懼心理,而恐懼感往往是來自于視覺、聽覺和嗅覺。兒童醫院的公共空間應該區別于一般醫院,需要注意適合兒童的個性化的建筑特征,才能緩解兒童對醫院的恐懼,有助于患兒的治療與康復。
孩童幼兒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之一,當今社會環境之中許多對兒童的教育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產生的,這個時期屬于一個啟蒙階段,因此社會各界與家長對兒童的關愛呵護備受關注。兒童在家庭中被父母親人當做掌上明珠來看護,在家庭中被作為中心來呵護,而且還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國家未來的發展與希望,關乎著家庭民族與國家的前程,所以兒童茁壯成長也就成為大眾關注的核心[1]。因此這些關照兒童群體所建立的兒童醫院一些問題逐漸呈現在大眾眼前。
醫院大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進行設計的,只有極少數醫院按照兒童的喜好來進行設計,導致兒童對醫院有抵觸害怕的情緒,讓兒童在治療的過程中感到恐慌,在意識中認為醫生護士是可怕的人。因為兒童和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兒童年齡較小,在陌生的環境中會缺乏安全感,情緒容易產生較大的波動,哭鬧不止。所以兒童醫院應該對兒童問診科室以及病房內根據兒童的思維方式、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對環境作出設計以及進行色彩分析,可以利用兒童對色彩鮮艷并且具有很強對比性的東西特別感興趣這一特點,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建立更好的醫療環境。也可以將各個樓層粉刷成不同的顏色,將室內空間分布更直觀地表現出來,滿足兒童對色彩豐富的心理需求。
新生兒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只會用哭鬧來表達情緒,所以母親在哄孩子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就需要一個私密空間。所以醫院的公共空間面積需求較大,并且需要對醫院內的空間合理分布,還可以布置一些色彩鮮艷的樂園、有趣的閱讀書屋,當兒童患者被有趣的事物抓住思緒的時候,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轉移,也就緩解了對醫院產生的恐慌感與治療室的焦慮;在處理利用空間時,可以讓兒童喜歡的各種娛樂設施取代傳統的候診區,讓兒童在等待時利用彩繪墻或者繪畫等方式吸引他們,讓他們不再感到枯燥,增加兒童對醫院的好感度[2]。兒童在這個時期很容易被各種外觀煩瑣,結構復雜的建筑花紋產生興趣,讓他們在好奇中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這樣讓兒童在來到兒童醫院時會有一種熟悉感,拉近醫院與患兒之間的距離,緩解了患兒對醫院的恐懼。就可以減輕家長和患兒的焦慮感,從而助于患兒的醫治。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是因為疾病帶來了痛苦,讓孩子們的天性受到限制,讓他們感到壓抑。所以建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感受到愛和溫暖。喜歡做游戲的兒童對待新鮮事物要更加積極樂觀,所以在醫療建筑設計時給兒童們設計一個能夠滿足各個年齡段的游戲環境,色彩上符合兒童的視覺要求[3]??梢园厌t院的公共空間設計為一個小樂園,從而收獲好的視覺診療效果。為孩子提供一個游玩的場所,現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所以在看病時一般會有多位家長共同陪護,所以建立家長休息區是十分有必要的,讓父母們在為孩子的病情勞累奔波之余得到放松,安靜地休息片刻。
在兒童醫院公共設施設計重視符合兒童的人體工程學。例如有些兒童醫院就設計了“第三衛生間”,這個衛生間實在傳統男女衛生間的基礎之上加入了“無性別衛生間”,也就為了方便家長陪同,避免尷尬,顯示人文關懷的同時也將“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體現出來。考慮到兒童身高方面,需要建造適合兒童的洗手池與小便池等,幫助兒童培養獨立去衛生間的習慣。并且母嬰室的建立十分有必要,為母親喂奶提供了私密空間,讓母親喂奶更加便利,也方便為兒童換尿布等。考慮到家屬在抱著孩子走動時與幼童在玩耍時的安全考慮,在樓梯在設計時會降低臺階高度和雙扶手的設計,降低設施危險系數,并且家具桌角等尖銳的地方全部替換為有弧度的設計,避免磕碰受傷,增加提高室內空間的安全措施。
在高樓大廈之間快節奏的生活,就讓人們不由自主地向往自然。所以為了提高醫療壞境設計質量注重綠色壞境的設計是必然的。對患兒的心態與病癥也是起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積極的作用。綠色的植物將室內外的空間進行一個融合過度,另外一些垂吊性的植物可以用來遮擋或是劃分空間,綠色的植物讓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生長中的植物增加空間的層次感,讓空間整體布局有了統一性[4]。這些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植物讓身處其境的人陶冶情操,感受生命的延續和世間的美好。
當從車水馬龍且自由開放的都市當中進入半封閉的醫院,當自由受到了限制,心理上難免會出現落差。城市之中的街道就是見證各種事件的源頭,也是人們生活中最熟悉的場景,如果這個場景出現在醫院的公共空間內,會讓患者從心理上感到舒適。
美國的設計者們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就倡導在醫院內提供娛樂設施,這種商業場景的再現,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解醫院公共空間清冷的感覺,將這種冰冷感和機械感進行轉化,活躍氛圍,對空間行為秩序進行正面的引導。
醫院內呈現出的商業場景與一般商業空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兒童醫院可在商業空間元素之中加以提煉,為了營造出商業空間通透開放的視覺效果,醫院中庭可以采用玻璃幕墻,陽光照射進來顯得溫暖,帶來屬于自然的氣息。夜晚月光進入顯得祥和,帶來一種寧靜的氛圍。
當患者進入醫院后因為離開了自己之前熟悉的生活環境,會產生一種應激的狀態,緊張、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會劈天蓋地的席卷而來。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圍繞下很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太恰當的行為。醫護人員也會遇到一些家屬的誤解,但是醫護人員需要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一個壓抑,但是偶爾會不自覺地表達出來,讓其他患者有了不好的體驗,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很多與醫護人員之間產生摩擦就是在這種不正常的狀態下產生的。公共空間起到了傳遞信息的作用,公共空間的自身形態和構成可以起到心理暗示引導情緒的作用,大部分人們都會利用以往的經驗去看待眼前陌生的事物,場景設計在提高空間品質的同時也把空間設計的更加鮮明有特色,讓使用者在體驗感上去認同,并且有一種對空間的可控感。對人們的行為起到了一個正面暗示和積極的引導作用。等待時的躁郁情緒可以被家居式的壞境安撫下來,醫院里冰冷色調讓人感覺缺少溫情,商業場景與街道場景的這些設計元素的加入讓人們快速的平復心情,良好的壞境才能改變心情,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病情。
多種多樣的空間場景能幫使用者更快地辨別每個房間不同的功能,讓人快速地建立起人們對醫院的空間方位概念,某種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在醫院通行的效率,利用空間有序的排列來影響人們的行為秩序。相對應地增加一些視覺上的焦點,可以分散注意力,可以在主觀上感受時間的變動,可以排隊時的隊伍更加的井然有序,起到一個安撫情緒的作用。
通過各種場景化設計增加了許多的色澤和趣味歡樂,讓各種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兒童醫院中來,在物理環境上來說,有效合理安排各個空間,潛移默化中規范了秩序,節省了時間;在心理上來說的話,更加有效地安撫了患兒和家長的情緒。
科技與時代不斷的進步,醫療模式也在迅速地提升,當代社會的設計理念更是注重“以人為本”,早起的兒童醫院的醫療空間的各種功能模式早就不能滿足現在兒童病人和親屬的心理需求,根據調查與研究表明,病人及其親屬除了在醫院得到良好治療之外,同時也想得到關懷與放松的心情。在醫院當中讓人最焦慮緊張的環節應該是在漫長的等待之中,所以突破了以往那種普通醫療空間的局限性,增加創新設計,使人感到舒適、輕松。明亮通透的空間氛圍體驗出“藝術性”與“人性化”的結合。發散思維創造設計出具有趣味且貼合兒童視覺喜好的醫療空間,讓兒童消除掉身處陌生環境是的緊張恐慌。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創造出讓患兒安心愉悅的現代兒童醫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
根據目前的情況而言,建筑設計師對于兒童醫院的公共空間設計還在實踐當中,營造出舒適的醫療環境,提升就醫體驗。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新的理念,努力營造出人性化的醫院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