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偉
(廣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廣東廣州 510000)
我國存在大量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其資金投入小,同時技術和結構較為簡單,一般為家族式作坊。但其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極易發生火災。發生火災后,不僅會使經濟利益大量損失,也會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影響社會資源。為降低火災發生的概率,消防部門應加強對此類火災的研究和宣傳,減少家庭作坊式“企業”,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
家庭作坊式“企業”也可以稱作為“三合一”企業,其主要特點是在家庭住宅樓中設立工作區域、經營銷售區、庫房區域和員工住宿區等結合在一起,同時,內部缺乏正規的消防措施,一般在城鄉接合部存在得較多,極易發生火災事故[1]。家庭作坊式中對于經濟利益極為看重,因此,其實際存在的安全設施非常簡陋,同時管理混亂,安全隱患非常多。例如,2013 年的11 月19 日晚上8 點30 分左右,火災發生處為一城鄉接合部的汽車配件城,該建筑的構造為“回”字形,其中包含了倉庫、宿舍、辦公地點以及經營區域,發生火災期間有20 人在現場,12 人死亡,4 人受傷。案例的起火環境為城鄉接合部的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人員生活和生產工作都在其中,未設有消防設施,最終導致嚴重的火災發生,造成巨大的損失。
家庭式“三合一”建筑的設計和使用中存在較多的不合理現象,導致其中的安全隱患較多,消防安全基礎條件差。
一方面,在家庭式“三合一”建筑中,一般只有一部樓梯,缺少安全通道。有不少建筑中,業主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還會將房間使用隔斷分開,構建出更多房間出租,但隔斷的建造不合理,材料具有可燃性,一旦發生火災,逃生概率非常渺茫。
另一方面,家庭式“三合一”式場所的構成較為復雜,不僅含有經營的場所,同時還包含員工住宿和工作的地點以及儲存倉庫,實際的分區不合理,互相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各個區域在同時使用的過程中會對電壓的荷載產生較大的壓力,容易發生短路和斷路等故障。由于分區較多,為了起到防盜的效果,經常在窗戶上安裝鐵欄桿和防盜網等,使發生火災的情況下無法從其他出口逃生。
同時,家庭作坊式“企業”的建筑中一般修建得較為密集,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足,在一處發生火災后,非常容易擴散,產生火燒連營的現象,引起極大的破壞。
家庭式“三合一”企業的業主一般為年齡較大的個體戶,通過小作坊式工作和出租房子等方式來賺取生活費。因此,業主較為看重金錢,不想要花錢置辦安全設施,同時其消防意識較差,存在“以前沒發生火災,以后也不會發生”的僥幸心理。
同時,在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租房的一般為外地打工的人員,大多數為中年或中老年人員。其對消防安全知識沒有了解,缺乏安全意識,無法察覺到火災的隱患。此類人員的逃生常識極度缺乏,在火災發生時,非常容易發生慌亂,混亂中擠在一起堵塞出口,導致發生更多的人員傷亡。如在上述某地汽配城的案例中,起火的時間為晚上8 點,并且為單層的建筑,發生火災時,內部的人員應該有逃生時間,但20 人中卻有16 人發生傷亡的現象。該現象發生的原因無外乎是受害人員缺乏安全意識和逃生手段,在混亂中失去逃生的機會,最終發生悲慘的結果。
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存在儲存、生活和工作的區域,但大多的業主會在樓梯中存放物品,導致整體的環境和路線越發復雜。不僅阻礙人員逃生,同時對消防人員的施救也存在較大的障礙。樓梯間的物資若具有可燃性,則會對逃生產生更大的阻礙。內部可燃物的燃燒會使整體建筑中存在大量的濃煙和灰塵,能見度極低。同時不充分燃燒會產生較多的有毒氣體,使逃生人員易受影響。同時對于消防人員的救援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
另外,城鄉接合部的家庭式“三合一”場所附近往往沒有天然的水源,也缺少消防水源,導致在滅火時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發生火災的概率非常大,同時也帶給我們足夠多的教訓,為降低火災的發生概率,消防單位應加強對類似場所的整頓。
首先,根據《消防法》的規定,由政府組織相關的人員成立專門的安全小組,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進行整治。堅持由政府作為主導,經過社會資源的整合,不斷完善和創新安全消防的管理制度,進而形成基層消防體系[2]。全面落實消防安全的管理責任,建立健全的鄉鎮街道和社區內部的消防工作機構,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原則,由街道辦和村委會等基層單位進行實際的探查,提供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具體位置,由工商部門對產品的生產環境進行考核與規定,再由消防、安監、公安等部門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進行依法的考評和監管。通過基層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公安局、消防部門、市監部門以及安監站和相關的消防管理負責人等共同的協作執行,堅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的通知》,對場所的負責人進行安全責任追究,嚴格加強執法力度,對于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除,對于不合理的建筑或結構等依法取締。由多個部門共同執法,避免發生走馬觀花式松散的檢查。
其次,加強對源頭的處理。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構成需要進行裝修和建筑,想要建造樓房等也需要取得相關的證明。一方面,居委會和街道辦等工作人員需要對附近的房屋裝修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并進行適當的監督管理。在發現其裝修不符合消防安全規范時,應及時與相關的部門取得聯系,堅決不允許隨意的更改和裝修。另一方面,在業主想要取得房屋建造的許可時,應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對后續的建造情況進行嚴格把關,保證建筑內部的建造情況符合消防的需求。在發現問題時,應及時叫停施工,重新設計修建方案,在獲得許可后方可繼續施工,以保證建筑的安全性能。
最后,加強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監督與管理。相關單位在執法過程中,應分門別類的對可疑建筑進行篩查,多次、重復的進行監督和檢查,避免業主發生“你查我搬、你走我住”的不良情況。根據居民區的范圍,進行全面、細致的排查,在發現家庭式“三合一”作坊時,應要求其立即停業整頓。若存在不配合的情況,應聯系公安機關進行強制執行,加大處罰力度,嚴格按照法律的規章制度辦理。
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的業主和工作人員以及租戶等,其安全意識較低,并且缺乏足夠的逃生手段。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解決此類現象,①應加強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整頓和取締,減少此類場所,從根源上避免發生此類火災;②加強對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消防部門應指導政府基層組織等來對居民和住戶進行定期的安全教育。不僅要利用電視、廣播等途徑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講解,同時要分批對當地居民進行強制性的安全課程培訓[3]。在課程上為住戶講解典型的火災案例和火災的危險,結合當地或其他地區的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發生的火災進行講解,讓人們意識到此類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其危害性。講解人員可以通過經濟利益方面來作為突破口,讓業主意識到,一旦發生火災,不僅會對人身安全產生危害,同時會損失大量的經濟利益。同時,在培訓的過程中,應為人們展示逃生自救的方法,提高其在火災中的逃生能力。
在家庭式“三合一”場所中,嚴重缺乏消防設施,因此,應建立相關的消防設施。在房屋內部安裝簡易自動報警的系統、簡易噴淋和滅火、逃生消防器材等。同時,清除樓道內部的物品,避免對逃生和消防員的救助產生影響。另外,應建立安全逃生通道,避免在樓梯或大門處發生倒塌等情況,導致人員無法逃生。
根據《城鄉規劃法》以及《消防法》等的規定,消防部門監管應定期進行檢查,針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和農村結合部等區域,消防委員會應對其進行細致的檢查和監督。尤其在火災多發季節,村(社區)負責人以及消防人員應展開專項調查,公安機關對管理范圍內進行監督管理,社會單位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防火的檢查和巡視。
綜上所述,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火災發生概率極大,同時易產生較大的傷亡現象,為加強對此類場所的整改,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家庭式“三合一”場所的監督與治理,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和逃生能力,同時完善消防的設施,提高逃生的成功率,進而提高對人們生命財產的保護,降低火災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