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生科
現代醫學認為,機體的免疫耐受及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是臨床腫瘤形成的關鍵因素。近年發展起來的腫瘤免疫治療,就是通過打破機體免疫耐受、逆轉腫瘤細胞免疫逃逸,從而增強機體抗腫瘤能力的方法。經過多年腫瘤形成機制研究,通過與現代生物高科技技術結合,目前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熱點。
免疫力是指人體自身的防御機制。我們平時熟悉的“免疫力”主要是指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異物(病毒、細菌等)的能力。其實,免疫力還應包括人體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而形成人體免疫力的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具有免疫監視、防御、調控的作用。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目前人類對免疫系統運行機制的認識還在不斷深入。
腫瘤免疫療法就是在近年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系列治療方法。目的是激發或調動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強腫瘤微環境抗腫瘤免疫力,從而控制和殺傷腫瘤細胞。可見,醫學上的“免疫治療”概念,和百姓心目中吃點補品提高身體抗病能力的想法不是一回事。腫瘤免疫治療和進補無關,對于癌癥患者而言,也不是簡單吃點補品就能達到抗癌效果的。
腫瘤免疫治療方法種類繁多,大體上分為主動免疫療法與被動免疫療法二大類。主動免疫療法是通過激發和增強宿主抗腫瘤免疫應答,使宿主產生抵抗疾病能力的療法,包括腫瘤疫苗、免疫系統調節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被動免疫療法即通過給宿主輸注能直接殺傷腫瘤的效應細胞和(或)抗體的偶聯物以治療腫瘤的療法,包括細胞療法、小分子抑制劑、治療性抗體等。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主要圍繞著免疫靶點和免疫細胞展開,尤其是隨著免疫檢查點療法、T細胞受體基因修飾T細胞(TCR-T)和嵌合抗原受體修飾T細胞(CAR-T)等細胞治療的崛起,PD-1、PD-L1、CTLA-4/B7等靶標的發現,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力和療效得到了廣泛肯定,已經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后又一種腫瘤治療模式。
正常情況下,人體里有非常完善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腫瘤細胞。但為了逃避免疫系統的監察,腫瘤細胞會分泌PD-L1/PD-L2因子,經過長期努力,通過和T淋巴細胞結合,使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細胞處于休眠狀態,不能很好地識別腫瘤細胞,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腫瘤免疫治療又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主要是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表面的PD-1與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PD-L2結合,重新激活腫瘤患者T淋巴細胞的腫瘤識別功能,并將腫瘤細胞消滅。
2011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易普利姆瑪(Ipilimumab)上市,改寫了腫瘤治療的歷史,將晚期腫瘤的藥物治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針對部分患者存在“把好方法留在最后”的觀點,我們想特別強調的是,免疫療法只能清除少量、播散的腫瘤細胞,對于晚期的實體腫瘤療效有限。臨床實踐表明,免疫治療在患者“行為狀態評分”較好的情況下使用受益更大,故常將其作為一種輔助療法,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方法聯合應用。先用常規方法清掃掉大量腫瘤細胞后,再用免疫療法清除殘存部分,可提高腫瘤綜合治療的效果。
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特點是作用持久,即患者一旦對免疫治療起效,有效的維持時間會比較長,甚至部分患者在停藥后仍然能持續獲益,這與體內免疫系統的重新激活相關。國際臨床研究匯總分析結果表明:腫瘤免疫治療展現出5倍于化療的5年生存率(13.4%vs2.6%)。這是腫瘤免疫治療隨訪時間最長的Ⅲ期臨床研究,其中一部分患者已經停用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但依舊處于疾病緩解狀態。
由于免疫治療能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抗擊腫瘤,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也更高,出現嚴重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概率較低。但也請注意,免疫治療存在一種獨特的不良反應——自身免疫性炎癥。因此,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當出現不良反應時,只要早期處理,絕大多數可逆轉。
還有一點需要了解,即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假性進展”的情況。免疫治療起效相對較慢,治療過程中會有大量的免疫細胞進入到腫瘤組織中,表現為病灶比原來變大了。但這時候往往患者的狀況良好,癥狀也在改善。如果繼續使用,一段時間后再去檢查,又會發現腫瘤變小了。因此,患者看到腫瘤沒有縮小,不要著急停藥,一定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治療。
最后要說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走到今天已歷經數十載,腫瘤免疫治療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我們應慶幸自己身處于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理性看待藥物與疾病的關系,充分應用好各種武器來應對腫瘤對人類健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