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文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太原設計院)
隨著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更多的公知提出:人類在交通工具中的時間縮短,但是在移動中花費的時間增加,因此在信息與建筑水平發展的時代,更需要滿足學生對于交流的迫切需求。當前的高校大學生需要交流的時間比學習的時間要長的多,因此在進行高校教學樓的設計時,建筑師需要首先考慮學生溝通的需要再考慮學習的需要,把這個概念當做設計教學樓交往空間的原則。
交往空間是人們進行互相溝通交流與傳遞信息的場所,人們在社會上需要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契合社會、文化與心理的人性空間。教學樓中也需要進行交往,然而自習室、實驗室以及辦公室等職能比較強的場所并不適宜大學生進行日常的交往和溝通,因此需要設計公共空間,并把公共空間當做師生交流的重要場所。學生更需要的是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主動學習的場所往往在自習室、實驗室這些場所的外面,所以提出教學樓公共交往空間的概念十分必要,這個概念本身也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自由交往的場所。
教學樓中的交往空間一些是專門設置的,也有一些是在擴建中將新老建筑連接處的多余空間改造而成,無論如何都應當與教學樓的整體設計布局與風格協調。當前高校的設計風格各自大同小異,大都強調平面布局的形式,但是平面布局的形式往往限制了建筑的功能,一條走廊和兩邊教室的布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交流,沒有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間。近年來的建筑打破了傳統的呆板模式,使得設計更加人性化,比如筆者在山西某大學的教學樓設計中就采用了模數式的設計方法,設計80×80的網格作為基本單元的網格式設計,將不同的學院聯系起來,形成獨立而又一體的形式,強調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于較差,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外部體型與立面能夠反映內部的空間特點,是建筑設計完工后的最后處理,建筑體型與立面的設計應當貫穿整個建筑的始終,除了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和功能要求等意外還必須符合建筑造型與構圖的一些規律,比如完整均衡、變化統一等等。
交通空間是建筑空間的連接與轉換處,它具備成為建筑趣味點的條件,比如走廊能夠結合環境、樓梯可以產生上下空間的對話,吸引學生停留與交往,拋開空間的靈活布局和豐富的造型,就交通的空間也可以對高校教學樓的內部交往空間進行擴充。通道除了能夠放置各種設施和交通外,還能夠積極引導交往活動的發生,比如在走廊內放置書架,提供了老師與學生停留與交往的條件。
建筑的一些中空部分或者能夠從頂層一直貫穿到底層的結構都能夠當做共享空間來使用。這些空間在教學樓中能夠更好地提供學生參與公共活動的空間并提高學生參與公共活動的意愿。這些共享空間是學生參加活動的焦點,因為無論是空間也好,人流也好都可以滿足學生進行活動的需求,能夠更好地作為聯系中樞,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室內到室外的過渡空間,它也是人們對建筑內部空間的最初認知。共享大廳能夠滿足建筑內部的溝通和聯系,也能夠滿足人們交往和休息的需求。比如一些大學的教學樓中庭的共享空間能夠滿足開展大型活動的需要,同濟大學的建筑學院C館就是一個很大的案例,它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舒適的思想交換和情感交流的場所,也豐富了教學樓的空間形狀。
“新建筑五點”概念中的一條就是建筑物的底層架空結構,建筑的底層架空指的是去掉建筑物底層的全部或者部分維護結構,一般沒有具體的功能,加入的是綠化和休息的設施,當做人們的公共活動空間,現代建筑業常常使用該形式。這種半公共空間使人精神放松,唯一的缺點是這種結構受到氣候的影響較大,天氣寒冷的時候往往人們不愿意逗留,因此會形成一定的空間浪費。
屋頂花園可以美化環境、改善氣候,也能夠為建筑物的使用人員提供更好的空中戶外交往活動場所,在屋頂花園,人們可以以全新的視角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感受。師生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能夠一邊欣賞建筑周圍的美景,因此充分利用屋頂進行空間交往的擴大,放置一些活動休息設施,使其作為交往的場所,讓學生和老師們愿意駐足交往是很有意義的。屋頂花園高度較高,空氣清新,光照良好,因此是接近自然的最好場所,當然屋頂空間對于天氣的變化也是較為敏感的,因此設計者應當恰當安排。
高校教學樓的內部交往空間使用主體是在校的大學生,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心理復雜、開放和自主的特點,有很強的參與和創新意識。設計師不能夠完全確定交往空間設置的位置和內容等,因此需要對使用者進行調查與分析。設計師在設計中應當以人為本,尊重師生的行為規律和心理需求,創造不同性質、功能和特色的交往空間,分析與聽取使用者的意見,把握好空間、天氣等因素,為師生創造舒適的交往場所。
設計師應當根據師生的行為習慣、交往特點與空間、環境等因素對高校教學樓的交往空間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符合大學學生需要的交往空間,促進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往,提升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優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