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誠
(西南交通大學)
本文意圖通過分析BIG事務所作品廣受的各界好評,并提煉其作品中的研究式建筑設計方法,同時結合張為平先生對“研究式建筑”的解析,來探討研究式建筑設計方法極具說服力的事實背后的審美動力。
本文將分為兩個部分來論述研究式建筑設計背后的審美動力:審美根源于文明與建筑審美意趣的分向;哥本哈根三葉草運動場方案評價。
“假若一種審美理論沒有充分根植于大腦的活動的話,那這種審美理論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更不能說是深刻的了。”澤米爾·澤基(Semir Zeki)更是進一步斷言:“所有的視覺藝術都是通過大腦來表達的,因此必須遵循大腦的法則,不論是構思還是實施,亦或是欣賞。”但在批判的唯物主義的定義下,人是社會的人,“通過大腦一詞”的內化表現就是社會文明的判定。換句話說,人類通過大腦來感受美、審美,而成熟的大腦中的評判體系形成于社會文明與科學對于人的塑造,所以說審美根源于文明。在文明悄然演變進化的同時,審美也隨之不斷更新演進。
文明的演進進程并不是線性的,而是以一種多元復雜形式不斷演進(文中所說的演進更在于意指審美不斷根源于文明發生變化,而非是附和“進步論”的不斷上升)。但是,審美的變化卻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被人為的劃分為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美學的研究是把“美”作為一項哲學中的虛體對象進行研究,與此不同,在三次元世界中,各種被審美的對象往往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關,如建筑。建筑之“美”涉及的因素眾多,有著獨特而又豐富的內涵。建筑之美關于藝術,關于技術,關于心理,關于環境,這便是被人為劃分的建筑審美的意趣的幾個分向。梁思成先生提出:“建筑雖是一門技術科學,但它又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科學,而往往有時候帶有或者多或者少(有時極度高的)藝術性的綜合。”王輝先生在《建筑美學形與意》一書中提出:建筑美學由環境美學、技術美學、形式主義美學和審美心理學四個部分組成,分別關系到建筑的環境、技術、心理、形式。作者極度認同王輝先生的觀點,并借這個觀點為基礎分析研究式建筑設計之美的成因。
受篇幅限制,筆者在文中對BIG事務所(Bjarke Ingels Group)的大致情況僅做一個簡要的介紹,主要剖析其歌本哈根三葉草運動場方案。
2005年,比亞克·英格爾斯(Bjarke Ingels)創建了BIG事務所。BIG事務所是丹麥建筑師事務所中一個年輕并且杰出的代表。英格爾斯曾經在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大都會建筑事務所)工作過一段時間。而BIG在英格爾斯的領導下,批判的繼承了許多OMA的設計理念,將研究式建筑設計的方法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并將他們團隊對于當今世界上各種社會生活的理解以及他們自己對于社會的烏托邦式的夢想不斷的熔煉于他們的建筑理念之中。他們關注并思考社會生活不斷演進所帶來各種新的因素,例如通信技術的發展進步、全球經濟聯動影響、多元文化的滲透交流等。他們認為建筑從來不會只是一部石頭的史書,建筑是社會文明的展示。
2005年,哥本哈根新市長麗特·比耶高為了兌現他的“興建5000處中低收入住宅”的競選諾言,邀請BIG在哥本哈根的阿邁厄區中心一片巨大開闊的足球場上設計新的社區。可以預料的是,BIG事務所即將面臨的會是低收入者對于住宅的需求與運動愛好者以及周邊市民對于公共體育場的需求的矛盾。遵循他們一貫的理念“yesismore”(是即是多),他們努力的去平衡矛盾的雙方,用建筑為社會取得一種共贏的平衡。BIG把他們的這個方案命名為Kl?vermarken。
Kl?vermarken是一個有連續的30個足球場那么大的綠色草坪。盡管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卻被小型工業所包圍,偶爾只有足球運動員和遛狗的人使用。BIG事務所建議通過在整個草坪周圍建立一條3km長的周邊街區,通過現有的建筑物和會所的彎曲折疊來解決哥本哈根住房短缺的問題。整個建筑群通過大型拱門與周邊地區建立聯系,建筑物的高度因鄰居和哥本哈根歷史性地平線的不同而不同,形成了如中國的長城一般的屋頂花園和梯田。該地區承載了三葉草地塊市民的公共活動,并且包含3000個新公寓,而且沒有犧牲任何一個足球場。
這個方案的受到的肯定是毫無懸念的。由于自身的不足,筆者撇開形式之美不談,從BIG事務所在環境、技術、心理上面的考慮這幾個方面分而論之。
從環境上,歌本哈根作為丹麥王國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也是北歐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中低收入住宅和公共綠地(或者是公共活動場地)用地在規劃的層面是肯定存在矛盾的,而建筑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同樣激烈。Kl?vermarken的包圍只占用了最外圈的用地,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這片大草坪的完整性以及它承載原先的用地的功能的所有可能性。
從心理上,中低收入者,運動愛好者,周邊市民,以及政府對于這片場地的期盼在Kl?vermarken這個方案中各有體現。和諧作為美的一個高級境界,在這個方案對于使用者的考慮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技術上,Kl?vermarken上使用聲學模擬技術以及一系列的環境測評,盡可能的讓運動場的數量在達到預期值的同時,減少運動場對包圍住宅的噪聲污染以及場地對周邊街區的交通影響,更通過大跨度技術為建筑群與場地向周邊開發聯系,建立交通引導。
在筆者看來,Kl?vermarken作為一個概念方案,已經達到了它在環境、技術、心理的上的考慮度的飽和,即使在形式方面不能獲得大部分的肯定,但也足以撐得起一個“擁有建筑之美的建筑”這樣的一個評價了。BIG事務追求便是這擁有建筑之美的烏托邦式的建筑。而正如筆者在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樣,建筑之審美根源于社會文明,而建筑之美來源于人類對于社會文明不斷的改進。對于社會生活的不斷美好的訴求便是筆者認為的追求研究式建筑設計者們最大的審美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