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 張勇一 劉璐 何春柳
(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重慶 401331)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是一個大的發展方向。因此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內實訓基地作為教師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學校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孵化器。然而,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具體問題分析如下:
(1)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外觀裝修豪華、硬件建設充分、設備齊全,但實訓資源的配置不合理,有效利用率較低。從與專業的契合度來看,專業實訓室教學所占整體教學時間較短,平均利用率較低,未能有效達到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實操能力和提升職業技術能力的要求。從與企業的銜接來看,缺乏與企業的有效合作,與企業的共享共建并未落實到實際的教學與合作當中。另外,從校內實訓基地的服務程度來看,也初級的、較低的服務水平,無法為企業提供有質量的服務內容。
(2)校內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機制不靈活,社會服務能力低。
①社會服務機制不靈活:一方面,學院對“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從實訓室建設的角度來看,學校層面也更注重于在短期內創造的價值,對于實訓室的可持續性發展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有效的管理機制。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校內實訓室側重于教學上的使用,對于“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室內涵建設相對較弱。另外,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進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與評定,缺乏系統的、有效的方式方法進行引導、監督和考核。如此,既無法有效的測評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又無法有效的監控社會服務的質量與效果,從而導致“教學+服務”的脫節。另一方面,民辦院校相比公辦院校而言,在人事的任用與安排、崗位的調整,各項經費的支配等方面更具靈活性、自主性,而這些優勢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沒有或未充分的發揮出來。
②社會服務能力低:a.相對而言,民辦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相對較短,無論是辦學體系建設,還是專業建設的積淀積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大力發展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并提供社會服務工作,但是對于社會服務的對象、服務的內容及如何有效的利用現有校內實訓條件,進行有效的社會服務工作尚待進一步的提高。b.由于辦學時間較短,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以應屆畢業生和高校退體教師為主,應屆畢業從高校畢業直接到學校工作,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和工程實踐,對行業企業及相關業務缺乏系統的了解,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關于企業對人才的專業能力、從業技能的需求,缺乏明確的認識。c.由于民辦高職院校較少或者沒有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考核制度和獎勵機制,教師缺乏學習和參與的動力而更傾向于課程教學。d.由于民辦高職院校需要自籌辦學經費,因此在辦學規模和招生規模等方面,存在急劇擴張的情況。而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師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積淀的,學校的擴張導致現有教師的教學任務超標,無暇兼顧實訓室的社會服務工作。
③制度建設夠不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不規范。當前民辦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在管理和運行方面缺乏系統的、科學的體制機制,管理頂層對實訓基地的建設缺乏體系化,管理中層對實訓室的建設和教師的管理與評價缺乏有效的考核標準,管理底層對學生的實訓效果缺乏有效的測評機制。
④重硬件輕內涵,“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目前,在實訓的建設方面,民辦高職院校對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比例較高,有些院校不惜花費巨資來對實訓室環境進行設計,對設備設施的投入也是不惜代價,但是對實訓室的靈魂“教師”的投入與建設卻很少。民辦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在教師隊伍總量中占比偏少,而既具備“雙師型”資格又具有“雙師型”能力的教師更少,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民辦院校中的專業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行教學崗位,工作初期,尚處于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掌握和積累階段,需要大量的課程實踐來積累教學經驗;另一方面,由于畢業后未曾去企業工作,缺乏對企業的了解,缺乏對項目的實踐經驗與管理,缺乏對企業人才需求的了解,故對行業、企業、專業的連接未形成一個科學的、全面的、系統的知識體系,所以達不到指導學生進行實訓專業技能的綜合要求。另外,從其他高校退休的教師,由于所承擔的課時較少,無法形成較強的影響力。因此,對教師實訓教學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還需要一個崗位評價系統,讓更多的教師選擇或喜歡上實訓課。
(1)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教師考核機制。“雙師雙能”的職業技能要求,體現了高職教師的雙重職業特性和能力需求,決定了高職教師跨界于教師與企業員工的雙重職業屬性,是高職院校教學育人的靈魂,是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執行者;同時也是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橋梁,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與服務,將先進的行業企業需求反饋回學校,更進一步的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進而更好的培養符合社會需要、行業需要、企業需要的人才。因此,置于“跨界”的視域下,跨越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經濟的界域,把培育和選擇師資的空間擴展到整個產業界、商業界、乃至社會各界,依托校外界域在生產設備、工藝流程、前沿技術、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建立跨領域、跨部門的培訓合作,協同推進高職“雙師雙能”師資建設培養體系的構建。[1]從校方的角度來說,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標準化的“雙師雙能”認定體系,細化“雙師雙能”教師的能力認證標準,有針對性的對教師類、社會類、行業類的資格證書進行系統的認證與考核,同時建立“教學+服務”的工作量、工作比考核機制,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引導、監督和考核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利用民辦高職院校的企業特性,整合企業資源,建立校方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模式,形成系統化、連續性的教師培養方式,擺脫重操作、站位邊緣的企業實踐鍛煉模式,進而提高教師知識的系統性,職業技能的全面性。
(2)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之與企業相結合。
首先,引進典型企業或成立駐辦事點,鼓勵校外企業入駐學校,并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的場地、設備、設施進行辦公;其次,提倡教師、學生以校內實訓室為依托進行創新創業。通過經常性互訪交流,在服務企業的實踐上共同交流學習提升,以此帶動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如此不僅提高現有實訓基地的利用率,還能促進“教學+服務”有效銜接。另外,校內實訓基地可以為企業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如:①生產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技術服務、人才服務;②培訓服務:一方面是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需要的校內學生培訓服務,另一方面針對校外從業人員的專業提升、專業深造、專業改造培訓服務;③技術服務:科技研發合作、咨詢服務、實體共建服務。
(3)建設教學、生產、培訓、技術四位一體的實訓基地。
在培養方案中,融入“教學+服務”的教育課程:①“教師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制定專業課程的實訓大綱、實訓項目及實訓計劃,及專業課程對應的校內“教學+服務”實訓項目。②“教師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制定專業技能培養內容、實施方案、實施步驟。③“教師主導,企業參與”共同制定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內容、實施方案、實施步驟。④“企業主導,教師參與”體驗式學習流程。同時,在學生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環節:一方面鼓勵師生利用現有校內實訓基地,結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進行創新創業;另一方面建立符合“教學+服務”需求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新模式。
綜上所述,民辦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過程中,學校的管理層面需要完善“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之管理和運行系統的,同時建立和完善“教學+服務”的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教師考核機制。在與企業的銜接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與企業的合作方式,優化校企合作模式,同時建設教學、生產、培訓、技術四位一體的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