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濤
(定西市水務局 甘肅定西 743000)
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座中聯七,總面積1.96萬km2,總耕地1210萬畝,總人口304萬。現轄安定區及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全市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大致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高寒陰濕區兩個自然類型區,海拔1420~3941m,年降水量350~600mm,年平均氣溫7℃。
定西市河流按其歸宿,分屬黃河、長江兩個流域,四個水系。黃河流域分為洮河、渭河、黃河干流三個水系;長江流域位于嘉陵江水系西漢水支流湫山河上游。多年平均降水總量101.217億m3,平均降水深515mm。年降水量地區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南部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岷縣迭藏河上游最高達800毫米以上;北部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洮河下游谷地最低僅350mm左右。
依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區、禁采區和限采區范圍的通知》(甘政發〔2016〕2號),定西市地下水超采區涉及安定區和隴西縣,超采面積為215.6km2。其中,隴西縣為淺層中型一般超采區,超采范圍為東經 104°25′03″~104°44′29″,北緯 35°03′36″~34°59′50″,主要位于鞏昌、文峰、首陽,面積114.1km2,超采量為33.89萬m3;定西市安定區為淺層中型嚴重超采區,超采范圍為東經 104°22′13″~104°36′50″,北緯 35°33′17″~35°27′45″,主要位于內管、香泉,面積 101.5km2,超采量為 1012.12萬m3。
長期超采地下水,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現超采漏斗,致使地面沉降和坍塌。超采區內也會出現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易發生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和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會加劇地面污水補充,加快地下水污染,土壤水分含鹽量上升,影響當地群眾吃水和作物生長,危及供水安全和糧食安全,制約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實施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從近年來安定區、隴西縣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特別是推動關井工作情況來看,定西市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僅僅通過關閉供水管網覆蓋區內地下水井并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尤其是安定區地下水超采區范圍內經過多年發展與摸索,已形成初具規模的高原夏菜產業,成為當地百姓解決溫飽和致富奔小康的決定性因素。在覆蓋區內無置換水源和灌溉配套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全面推進關井工作,會影響灌區群眾經濟收益,與當前精準脫貧形勢不相符,與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符。甚至影響全市脫貧攻堅總體進程,也會危及社會穩定團結。因此,對于定西市地下水超采區進行綜合治理是一項亟需解決復雜的系統工作。
(1)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在安定區、隴西縣地下水超采區建立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標體系,細化分解下達超采區內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控制指標,按行業、用水大戶分解下達用水指標。安定區和隴西縣要按照《定西市“十三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方案》,進一步嚴格地下水總量開采,落實總量控制指標,施行區域地下水總量紅線約束,嚴控地下水位下降或形成新的超采區。
(2)嚴格開展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工作。要強化水資源論證工作,把水資源論證作為辦理地下水井取用水戶取水許可的重要前置條件。在超采區內,如需建設或新增取水項目,嚴格落實水資源論證,原則除生活、生態和應急用水外,一般不得批準新增取水項目。嚴格規范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超采區內已發放的非必須取水許可,應分步驟、分批次按取水許可失效日期依次退出,不得更換新證和延續。
(3)完善計量設施,建立用水臺臺賬。對超采區內所有規模以上(包括井口井管內徑大于或等于200mm的灌溉機電井、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20m3的供水機電井)地下水井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并建立機井信息名錄。所有規模以上地下水井必須安裝計量設施,建立地下水取用水臺賬,加強用水過程監督管理,準確記錄各取用水戶取用水情況。
(4)嚴格水資源征收工作。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甘肅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甘肅省政府令第110號)等法律法規,實行超采區地下水水價差別化,加大對地下水水資源費征收力度,并嚴格執行水量價階梯化,做到應征盡征。
在有條件的地下水井灌區,通過修建引水和調蓄水設施,引用地表水源;實施農田節水項目,逐步替代和壓減地下水量。
安定區要充分利用引洮水資源,進一步完善引洮灌區田間渠系配套工程;積極爭取調蓄水池建設項目,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大力提高灌區引洮水資源供水保障率。統籌開展灌區田間配套工程試通水工作,制定試通水工作方案,穩步推進試通水工作。
隴西縣要專題研究利用引洮供水解決地下水超采區內灌溉用水問題,制定具體工作措施,探索如何依托項目,利用總干二支渠解決未覆蓋水源替換方案。積極爭取水源置換項目,建設實施調蓄水池項目和灌區田間配套工程,為關閉水井創造條件。同時,通過進一步加大灌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微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等方式,削減地下水開采水量。
為實現水量壓減目標,對已完成水源置換工程、高效節水改造工程、退減灌溉面積等減少灌溉用水的區域,引洮一期工程覆蓋的安定區和隴西縣部分鄉鎮,要在充分考慮地下水保護、應急與戰略備用、特殊需求等情況下,分步驟、分階段關閉地下水井。對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覆蓋范圍內的安定區、隴西縣超采區內,城鎮生活用水、公共企事業單位用水要求優先使用引洮水資源,自備水井要強行關閉;對引洮灌區內田間配套設施達到供水能力的,分期分批進行關閉;對沒有置換水源和田間配套設施的,待解決置換水源和完成灌溉配套設施后,對地下水井進行關閉。
在灌溉為主的地下水超采區,按照“規模化、區域性、多品種、高效益”發展方向,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減少春小麥、水地玉米等耗水較高作物的種植面積,改種耗水較少的耐旱性農作物或與當地雨熱同期生長的農作物,壓減農業灌溉用水。
將高效節水項目實施與精準脫貧有效結合起來,大力培育和扶持當地特色品牌農業、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的引導灌區群眾種植附加值高、收益好的特色農產品;并根據當地氣候采取政府補助、企業墊付、群眾自籌等方式整合資金,采取滴管、微灌、滲灌和渠道防滲等方式,大力推廣實施節水灌溉。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和“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的要求,合理布局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示范建設。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培育特色產業,改善灌溉方式達到壓減農業灌溉用水的目的。
大力推進地下水取用水戶計量設施安裝,依托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對超采區內封存的取水井全部安裝計量設施。從而實現對地下水水位和開發利用情況等實現動態監測,建立地下水監控體系。以便管理人員對地下水采補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實行動態計劃管理,形成快速有效的監管體系。
市、縣(區)財政部門要結合實際,列出專項資金,加大水資源費對地下水超采區治理的投資力度,逐步建立起長效、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安定區要依托現有灌溉配套工程,通過超采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等項目的建設,支持地下水壓采工作。隴西縣要結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政策,將水源置換工程列入政府項目建設規劃,通過財政傾斜和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早日實施水源置換工程。對全市征收的水資源費,要優先用于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逐步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地下水治理專項資金納入本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對地下水超采區的節水改造、地下水監測系統建設、地下水環境修復等給予重點資金支持。
安定區、隴西縣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推進地下水超采區治理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也作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抓手。市、縣(區)政府要在全市上下組織開展宣講和宣傳活動,營造治理地下水超采就是保護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家園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關閉水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