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軍
(廣西桂林市興安縣湘漓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41300)
入冬以來,天氣忽冷忽熱,給動物造成很強烈的應激反應,這一時節是動物高發病時期, 能否度過這一關坎是決定冬季養豬成敗的關鍵。
在冬季,天氣寒冷,如果豬舍的保溫措施不達標或者是舍內濕度過大,不僅容易導致豬舍內滋生病原菌,還對豬群造成一些應激因素,使豬群的免疫力有所下降,從而容易引起疾病的感染而發病。 豬舍為了保暖,通常會減少通風,導致通風不良,使得豬舍內的空氣質量變差,有害氣體的濃度升高,這些有害氣體不僅能夠對豬群的呼吸道形成刺激,還會導致病原體增多,從而引起豬群發生呼吸道疾病。
冬季豬發病具有一定的特點。 這個季節發病多為地方流行性。 發病率與環境條件相關。 病豬常表現為混合感染,可以分離到多種病原,這就導致發病后的癥狀較為復雜,給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 發病多是以呼吸道疾病為先,在呼吸道疾病出現后,很快就會表現出胃腸道癥狀和全身感染的癥狀。 豬在發病后常難于控制,治愈率較低,即使治愈后也容易出現復發情況,還可導致病豬變為僵豬,影響生長發育和飼養價值。
冬季常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包括風寒感冒、 傳染性胸膜肺炎、喘氣病、副豬嗜血桿菌病等。其中喘氣病發病率最高。喘氣病是由豬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引起的,表現為咳嗽和打噴嚏,并且不斷通過呼吸道的分泌物向周圍環境中排出病原體。 所以一旦發病,就很容易造成豬場大群感染發病,雖然病死率較低,但本病在豬場中難以被清除出去。
冬季常發生的腸道疾病有輪狀病毒病、 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仔豬副傷寒、仔豬黃白痢等。 其中流行性腹瀉的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00%。 本病主要是在每年的12 月到次年的2月之間發生。 發病豬表現為不斷腹瀉和嘔吐, 腹瀉的糞便呈水樣。病程較長的病豬出現脫水癥狀。在發病后的豬以哺乳期的仔豬死亡率最高,感染發病的哺乳仔豬病死率平均為50%左右[1]。
豬群在冬季容易發生的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有鏈球菌病、巴氏桿菌病等。 鏈球菌病和巴氏桿菌病的發病差不多。
當豬群免疫力下降,可以引起的疾病有圓環病毒病、豬瘟、口蹄疫等。 口蹄疫是多發生于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病豬主要表現為口腔內的黏膜, 以及乳房和蹄部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皰和潰爛。 本病能夠感染各個年齡階段的豬,但對仔豬的危害較大,可以引起仔豬死亡。 病毒適宜在低溫下生存,而且在被污染的飼料和土壤等內可以長期存活, 保持具有感染力達到數月。
豬群應當注意防寒保暖,所以豬舍的建造應當向陽背風,而且豬舍能夠具有保持恒定溫度的功能。 尤其是在冬季能夠起到防寒保暖的效果。豬舍還需要保持適宜的濕度。這樣才能讓豬感覺舒適,但濕度不能過大,否則容易滋生病原。 舍內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止過于潮濕。 豬舍要具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以便能夠將舍內的有害氣體排出,讓新鮮空氣進入。 要想養長得快的豬,就得有讓它長得快的屋。
豬群要適時投喂抗應激的藥物, 在天氣驟變前就開始在料中或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 這樣可以防止由于應激因素引起豬群出現體質下降的情況,從而引起疾病。
為保證豬只在生長周期內的健康,促進養豬業的持續發展,提高養殖收益, 豬場要建立完善且嚴格的豬只防疫和圈舍消毒制度[2]。 及時殺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每天清掃欄舍,每周消毒2 次。
豬群應當建立科學的免疫程序,并且要進行嚴格免疫規程,確保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在免疫的基礎上要應用一些藥物來防止疾病的發生,常用的藥物有阿莫西林、板藍根等,使用這些藥物對豬群連喂1 周, 具有一定的預防細菌和病毒性疾病的作用。 預防寄生蟲感染可以用廣譜的驅蟲藥物,如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等,在飼料中添加后連喂1 周。
由于冬季易發病的病豬治療原則為對癥治療,標本兼治。對呼吸道病可以使用甘草、黃芩、黃柏等藥物,把藥物與飼料攪拌混合喂養[3]。 在臨床上還可以配合使用西藥中的土霉素、鏈霉素和卡那霉素等進行治療,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對腸道疾病可以采用應用止瀉的藥物減少病豬的腹瀉, 同時對具有脫水癥狀的病豬應用口服補液鹽進行補液。 再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或者是預防出現繼發感染。 針對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可以通過藥敏試驗選取高敏藥物進行治療。 對于免疫力下降導致的疾病,只能通過提升機體免疫力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