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艷,衛龍興,戴連群,張春華,洪云超
(1.上海欣灝珍禽育種有限公司 201400;2.上海市奉賢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400)
雉,俗稱山雞、野雞,學名環頸雉,是一種在我國廣泛分布的珍稀禽類。 雖然雉的人工養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真正開展規模化養殖則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至今也僅40 年時間。 早期的雉人工養殖主要采用地面平養、自然交配的模式,每羽種母雉年均產蛋約40 枚、年提供鍵雛約30 羽左右,生產水平較低;本世紀初開始,國內部分大型養殖場開始嘗試多層階梯籠養和人工授精模式,種雉飼養密度和生產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每羽種母雉的年均產蛋量達到了80~90 枚, 年獲鍵雛60 羽以上,與傳統模式相比幾近翻番。
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部分大型養殖企業, 如上海欣灝珍禽育種有限公司等開始致力于將階梯式籠養改為三層層疊式飼養, 并增設了雞舍內環境智能控制等技術設施,從而顯著提升了種雉飼養密度和生產水平。 但在應用層疊式種雞籠飼養過程中,由于層疊式雞籠承糞帶、料槽、籠架等的遮擋,傳統光照模式與制度已不能滿足中、下層種雉對光照強度的要求,必須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光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全面了解光照強度不足對層疊式籠養種雉產蛋、 死亡、淘汰等生產現狀的影響、 初步探討采用側補光技術對提高層疊式籠養種雉生產現狀的作用, 筆者于2017 年~2018 年間組織開展了一輪層疊式籠養種雉采用側補光技術對產蛋、 死淘性狀影響的比較試驗。
1.1.1 試驗雞舍
試驗隨機選用上海欣灝珍禽育種有限公司保種雞場種7和種8 兩棟標準雞舍作為試驗雞舍; 兩棟雞舍均為長60m、寬12m, 飼養設備采用廣州廣新的三層層疊單雞單籠式種雉飼養籠,橫向并行五列,每棟雞舍可一次上籠6690 羽種母雉;采用內環境智能控制系統、行車式自動喂料、乳頭式飲水、承糞帶干清糞; 光照模式采用在走道中間離地1.8m 高處安裝一盞6W 可調式LED 白枳燈泡、盞距3m 的傳統光照模式,在調節LED 白枳燈泡功率最大時,照度計實測燈泡下、垂直地面1.5m、1m、0.5m 和0m(分別對應層疊式雞籠上層、中層、下層和地面)高度的光照強度為330Lux、82Lux、25Lux 和0Lux。
1.1.2 試驗用雞
采用該公司自繁自育雉雞新品種“申鴻七彩雉”父母代擴繁群青年種雉,2017 年4 月13 日出雛,公司青年雞場育雛育成;期間按照免疫程序和保健手冊做好各類疫苗免疫及驅蟲等工作;2017 年10 月6 日(176 日齡)進行第三次選種并上籠,且兩棟試驗雞舍同期滿籠。
1.2.1 分組
隨機將種7 舍設為試驗組雞舍、種8 舍設為對照組雞舍;兩雞舍為相同面積、相同飼養設備、相同飼養環境、相同入舍雞數,并由同一飼養團隊管理。
1.2.2 試驗組雞舍側補光設施改造
在試驗種雉入舍前,對試驗組雞舍種7 舍進行側補光改造,方法是在每列雞籠的第二層料槽外側安裝一排2W 的可調光LED 燈,盞距2m,光照朝向對側雞籠的中下層種雞籠,并與雞舍內光照系統同步控制。 雞舍內其他設施不變,對照組雞舍種8 舍則未作任何改造。
試驗開始前,選擇相同位點(位于試驗、對照二組雞舍內同一列位的兩盞燈泡中間位置的同一組位), 采用照度計實測上、中、下三層籠位的料槽內側上方20cm 處(種雉正常采食的頭部位置)的光照強度。 兩棟雞舍相同位點的實測光照強度見表1。

表1 試驗、對照二組雞舍相同位點光照強度匯總表
1.2.3 數據統計
1.2.3.1 產蛋數
每天詳細記錄試驗組和對照組種雉的產蛋數及破損蛋、軟殼蛋、沙殼蛋數量。
1.2.3.2 死亡數
每天詳細記錄試驗組和對照組種雉的死亡數。
1.2.3.3 淘汰數
每天詳細記錄試驗組和對照組種雉的淘汰數。 種母雉淘汰標準為連續一周未產蛋或連續10 天僅產1 枚蛋或連續兩周僅產2 枚蛋。
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于2017 年10 月6 日同期隨機上籠,數量均為6690 羽,試驗開始,記錄相關試驗數據;10 月18 日對照組種雉見蛋, 隔天試驗組種雉開始產蛋;10 月26 日 (196 日齡)對照組種雉達到5%開產日齡,10 月31 日(201 日齡)試驗組種雉達到5%開產日齡。
試驗至2018 年7 月31 日兩組種雉開始全群淘汰時結束,總試驗期299 天,其中產蛋期286 天,相關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側補光試驗種雉產蛋與死淘結果匯總表
根據雉雞生理特性和試驗結果, 本文將主要對試驗種雉的產蛋、死亡和淘汰等性狀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側補光技術對種雉上述生產性狀的影響情況。
2.2.1 產蛋性狀分析
光照強度與種雉的產蛋性狀密切相關, 其中入舍母雞產蛋數和種雉產蛋率是兩個常用的統計指標;而對種雉產蛋率,本文將采用按整個試驗期每月初存欄母雞數和入舍母雞數兩種方法來分析, 以比較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不同階段產蛋率變化情況。
2.2.1.1 羽均產蛋數比較
根據試驗結果, 分別計算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內的羽均產蛋數, 方法是分別將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內的總產蛋量÷入舍母雞數,相關結果見表3。

表3 側補光試驗種雉羽均產蛋數匯總表
從表3 數據來看, 在整個試驗過程中, 試驗組種雉總產蛋972428 枚, 比對照組種雉多產了124187 枚, 總產蛋增產了14.64%;羽均產蛋數試驗組為145.36 枚,比對照組的126.79 枚提高了18.57 枚,羽均產蛋數增幅達14.65%;上述數據說明采用側補光技術可明顯提高層疊籠養種雉的產蛋性能。
2.2.1.2 種雉產蛋率比較(按月初存欄數計算分析)
對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全試驗期的產蛋情況按自然月分類匯總后(其中2017 年10 月份僅為13 個產蛋日),按照月初種雉存欄數分別計算兩組種雉的月平均產蛋率,結果見表4 和圖1。

表4 側補光試驗種雉月產蛋率(按月初存欄計算)匯總表

圖1 試驗種雉月產蛋率(按月初存欄計算)折線圖
分析表4 發現,按照月初存欄數計算的種雉月產蛋率,在種雉達到5%開產日齡后的前五個月 (整個試驗期的第一個月,因產蛋率未達5%開產日齡而除外,下同),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的月產蛋率差異較小, 但開產后第1~3 個月表現為對照組種雉的月產蛋率高于試驗組種雉;第4、第5 個月表現為試驗組種雉的月產蛋率稍高于對照組種雉的產蛋率, 而且這二個月試驗組種雉的存欄數比對照組分別多了197 羽和381 羽; 從第7 個月開始,雖然對照組種雉的存欄數比試驗組明顯快速減少(主要是淘汰),但試驗組的月初存欄產蛋率仍明顯高于對照組,除第8 個月由于種雉快速淘汰致試驗組種雉的月產蛋率僅比對照組高0.85%外,試驗后期其他三個月的試驗組種雉產蛋率比對照組分別高出了5.5%、11.25%和7.06%;圖1 所示也直觀地說明了這一點。
但采用月初存欄數這一方法計算分析的月產蛋率比較結果,由于每月的月初存欄數中去除了死淘種雉數,因此其所獲得的產蛋率受種雉死淘情況的影響較大, 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產蛋率, 其所表現的月產蛋率情況與該組種雉的死淘情況呈較大的負相關,未能真實地反應出兩組種雉產蛋性能的實際差異。
2.2.1.3 種雉產蛋率比較(按入舍母雞數計算分析)
根據試驗雞舍的籠位布置與試驗種雉的育雛育成情況,試驗、對照兩組種雉的入舍數均為6690 羽;在對整個試驗期兩組種雉的產蛋結果按自然月進行匯總后, 筆者以入舍母雞數分別計算了兩組種雉的月產蛋率,結果匯總成表5 和圖2。

表5 側補光試驗種雉月產蛋率(按入舍母雞數計算)匯總表

圖2 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種雉產蛋率折線圖
分析表5 可以看到,在整個試驗期,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種雉平均產蛋率分別為50.82%和44.33%, 試驗組比對照組高了6.49%;從分月統計的情況來看,按入舍母雞數計算的月均產蛋率,在開產后的前3 個月,對照組種雉的月均產蛋率均略高于試驗組;但從開產第4 個月開始,試驗組種雉的月均產蛋率一路上揚,到開產第9 個月時,試驗組種雉的月均產蛋率比對照組高出了20.14%。
從圖2 的按入舍母雞數分月計算的試驗和對照二組種雉的月均產蛋率折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種雉達到5%開產日齡后的前3 個月,試驗、對照兩組種雉月均產蛋率的兩條曲線幾乎重合(試驗組略低于對照組),但從開產第四個月開始,兩條折線逐步分離,并相距越來越大,表示兩組種雉的月均產蛋率差距也越來越大,且試驗組種雉產蛋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2.2.1.4 小結
經對試驗、對照兩組種雉產蛋量和產蛋率的分析,說明對層疊式籠養設備增加側補光, 可顯著提高試驗種雉的產蛋量和產蛋后期的產蛋率; 其中以入舍母雞數計算的月均產蛋率可更客觀地比較兩組種雉的產蛋情況, 而以每月的月初存欄數計算的月均產蛋率則可更實際的顯示當月不同組種雉的產蛋情況。
2.2.2 死亡情況分析
2.2.2.1 總死亡率分析
根據試驗結果,將試驗、對照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的死亡情況匯總成表6。

表6 種雉死亡情況匯總表
從表6 可以看到, 在整個試驗期, 試驗組種雉共死亡182羽,總死亡率2.72%;對照組種雉共242 羽,總死亡率為3.62%,兩組死亡率相比,對照組比試驗組高0.9%,差異不顯著,說明不同光照強度對種雉總死亡情況影響較小。
2.2.2.2 種雉月死亡率分析(按月初存欄計算分析)
對試驗、對照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各月的死亡情況,分別以月初種雉存欄數計算各組每月的死亡率,結果見表7 和圖3。

表7 按月初存欄計算的種雉死亡率匯總表

圖3 按月初存欄計算種雉死亡率折線圖
分析表7 發現,在試驗初期的前兩個月,試驗組種雉的月均死亡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在全試驗期,試驗組種雉的總死亡率則略低于對照組種雉(0.9%);從兩組種雉的死亡分布情況來看,試驗、 對照兩組種雉的死亡數主要集中在試驗期的3、4、5、6 四個月, 兩組種雉的死亡率分別占到了總死亡數的48.35%和64.46%, 而這個時間段正好是兩組種雉的產蛋高峰期; 試驗后期,隨著產蛋率的下降和死淘數的上升,死亡數也逐步下降,但對照組種雉由于淘汰數的快速增加致實際存欄快速減少, 其按月初存欄計算的死亡率也比試驗組明顯提高。
從圖3 的折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試驗組種雉的月均死亡率除在試驗的前兩個月稍高于對照組外, 第三個月以后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除第八個月外)。
說明采用側補光技術可有效降低種雉產蛋期的死亡率。
2.2.2.3 種雉月死亡率分析(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
將試驗結果中,試驗、對照兩組種雉的每月死亡數分別以入舍雞為基數計算單月的平均死亡數,并匯總成表8 和圖4。

表8 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種雉死亡率匯總表

圖4 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種雉死亡率折線圖
表8 數據顯示, 試驗和對照兩組的入舍母雞數均為6690羽,而每月死亡率在試驗前兩個月,試驗組種雉略高于對照組,從試驗的第三個月開始一直到試驗的第七個月 (產蛋高峰期),對照組種雉的每月死亡率均較顯著高于試驗組, 但從試驗的第八個月(產蛋后期)開始,兩組的每月死亡率又趨于基本相同。
從圖4 的折線可以更清晰地看到, 對照組種雉在試驗的第三~第七個月(產蛋高峰期)的月死亡率均明顯高于試驗組種雉,而后期兩組種雉的死亡率則趨于相同。
2.2.2.4 種雉逐月累計死亡率分析(按入舍母雞計算)
將試驗、對照兩組種雉的死亡數,分別逐月累計后以入舍母雞數計算兩組種雉的當月累計死亡率, 并按月匯總成表9 和形成圖5。
分析表9 可以發現,在試驗初期的前2 個月,試驗組種雉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兩組種雉達到產蛋高峰后,對照組種雉的累計死亡率明顯高于試驗組種雉; 但在試驗后期的8、9、10三個月,兩組種雉的死亡死亡數又趨于相同。 從圖5 的折線也可以看到,從試驗的第三個月開始,兩條折線逐步分離,并顯示對照組種雉的死亡率逐步并快速提高,但從第八個月起,兩條折線趨于平行,兩組的死亡率逐漸處于相同。

表9 按入舍母雞計算種雉累計死亡率匯總表單位:羽、%

圖5 按入舍母雞累計計算種雉死亡率折線圖
說明采用側補光的試驗組種雉, 在產蛋高峰期其種雉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2.2.2.5 小結
對試驗、對照兩組種雉死亡情況的分析顯示,采用側補光技術可有效降低種雉在產蛋期的死亡率。
2.2.3 淘汰性狀分析
2.2.3.1 種雉總淘汰率分析
根據試驗結果,將試驗、對照兩組種雉在整個試驗期的淘汰情況匯總成表10。

表10 種雉淘汰情況匯總表單位:羽、%
表10 數據顯示,在整個試驗期,試驗組累計淘汰種雉2108羽,總淘汰率為31.51%;對照組累計淘汰4773 羽,總淘汰率為71.35%;兩組相比,對照組淘汰率比試驗組高出了39.84%。
說明采用側補光技術顯著降低了試驗組種雉的淘汰率。
2.2.3.2 種雉單月淘汰率分析(按月初存欄計算)
根據試驗期試驗、對照兩組種雉的每月淘汰情況,分別以月初存欄數為基數計算整個試驗期各個單月淘汰率, 并匯總列表11 及圖6。

表11 按月初存欄計算種雉淘汰率匯總表

圖6 按月初存欄計算種雉淘汰率折線圖
從表11 的匯總數據看到,在試驗的前3 個月,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的淘汰率基本無差異。 但從第四個月開始,兩組種雉的淘汰率逐漸拉大,差異顯現;到試驗第9 個月時,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的淘汰率相差了32.86%。 分析原因,主要是在第7 和第9個月時分別對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集中進行了一次淘汰。
圖6 的折線可以清楚地看到試驗中后期兩組種雉每月死亡率的變動情況。
2.2.3.3 種雉淘汰率(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
在對種雉淘汰率按每月的月初存欄數進行統計分析的同時,筆者采用按入舍母雞數來計算每月的淘汰率,也就是以6690羽入舍母雞為基數,計算兩組種雉每月的淘汰率,相關結果見表12 及圖7。

表12 按入舍母雞數分月計算的種雉淘汰率匯總表

圖7 按入舍母雞分月計算種雉淘汰率折線圖
分析表12 數據發現, 由于采用了入舍母雞數作為統計基數,因此,兩組種雉的單月淘汰率和差異值均明顯低于按月初存欄計算的淘汰率。 從按照入舍母雞數計算的每月種雉淘汰率來看,在試驗的前三個月,兩組種雉的淘汰率基本無差異;在試驗的第4 個月~第六個月,兩組種雉淘汰率的差異逐步顯現,但每個月的差異較穩定,基本上都是對照組稍大于試驗組2%~3%左右;而從試驗后期的第七個月開始,兩組種雉淘汰率差異就明顯了。
從圖7 可以看到,在試驗的第7 和第8 個月,試驗組的淘汰率有一個明顯的反彈,第8 個月的淘汰率甚至超過了對照組,而同期對照組的淘汰率有一個明顯的下跌過程; 試驗的最后2 個月,試驗組的淘汰率已接近0,但對照組的淘汰率則有一個明顯的反彈回落過程。 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這個階段的試驗組種雉曾集中進行了一次淘汰所致。
2.2.3.4 按入舍母雞累計計算種雉月淘汰率
試驗還以入舍母雞為基數, 逐月累計計算了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的淘汰率及整個試驗期兩組種雉的總淘汰率, 結果見表13 和圖8。

表13 按入舍母雞累計計算種雉淘汰率匯總表
從表13 可以看到,在10 個月299 天的試驗期中,試驗組累計淘汰2108 羽種母雉,占入舍母雞數31.51%;對照組累計淘汰4773 羽,占入舍母雞數71.35%,試驗和對照兩組種雉的死淘率相差39.84%,差異極顯著。 從圖8 的折線可以清晰地看到:試驗早期,兩組種雉的淘汰率基本相同,但從第四個月開始,對照組的淘汰率折線逐步高于試驗組的淘汰率折線, 到第10 個月時,兩組種雉的淘汰率折線就像一支大喇叭的喇叭口,差異巨大。
2.2.3.5 小結

圖8 按入舍母雞累計計算種雉淘汰率折線圖
從對試驗結果中試驗、對照二組種雉的淘汰情況分析可以看到,采用側補光可顯著降低種雉、特別是產蛋后期種雉的淘汰率。
3.1 試驗結果顯示
多層層疊籠養設備飼養種雉,在采用側補光技術后,早期的各項生產性能與末補光種雉的產蛋、死亡、淘汰等生產性狀無明顯差異;但在開產3 個月后,側補光(試驗組)和末補光(對照組)兩組種雉的產蛋、死亡和淘汰等性狀呈現顯著差異,至試驗結束(10 個月)時,試驗組入舍母雞平均產蛋量為145.36 枚/羽、全程死亡率2.72%、全程淘汰率為31.51%;同比對照組入舍母雞平均產蛋量126.79 枚/羽、全程死亡率3.62%、淘汰率71.35%,平均產蛋量提高了14.65%, 而全程死亡率和淘汰率則分別降低了0.9%和39.84%。
3.2 試驗結果證明
采用側補光技術可顯著提高種雉產蛋性能,降低種雉淘汰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采用疊層式籠養技術后,傳統階梯籠養模式的光照制度 (燈光離地1.8m 左右), 由于疊層排放的籠具、 料槽和承糞帶等設備的遮擋影響了中、 下層種雉的光照強度,長期積累所致。
3.3 建議養殖企業在應用層疊式籠養設備飼養蛋 (種)雞時,應充分考慮側補光的影響與作用,在有效提升飼養密度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蛋(種)雞的生產性能,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3.4 由于試驗設計僅統計每個組全群種雉產蛋、死亡、淘汰等性狀的數據, 沒有對每個組的種雉相關性狀按三層疊層的層次進行單層分類統計;而根據現有的數據,也未能對試驗、對照兩組的總產蛋、死亡和淘汰等性狀按上、中、下三層的飼養籠位進行分層的統計分析。 故可在下階段對本試驗作一次重復試驗,并對各組種雉的產蛋、 死淘等性狀按層疊式飼養籠的層數進行單層分類統計, 以進一步探討側補光技術對不同飼養籠層數的種雉產蛋、死亡、淘汰等性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