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河北省安平縣農業農村局 053600)
當前我國畜牧業正處于由數量優先轉型于質量優先,服務優先的模式, 養殖方式也從傳統的散養式逐漸轉向規模化現代化的方向轉變。 但同時應當注意到的是,我國目前在動物疫情防控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境外動物疫情傳入風險,新的疾病不斷出現使得疫苗不能有效保護等因素使得牛羊肉產品的安全監管難度加大。 如何在畜牧養殖過程中達到無公害化生產, 綠色健康養殖等越來越被各地動物衛生監督所和牛羊規模養殖場所重視。
由于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不同,規模養殖場的養殖規模和基礎設施水平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動物防疫條件管理辦法》規定規模養殖場的各項功能區應嚴格分開, 硬件設施都應達到管理標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新建的大型規模養殖場外,多數規模養殖場和小區的基礎設施都十分簡陋, 與相關標準相差甚遠。 有些選址不合理,附近環境污染嚴重,有些沒有配置相應的獸醫和技術人員,而動物隔離場所更是無從談起。
雖然相關的動物監督管理機構通過很多方式,從很多方面為群眾宣傳《動物防疫法》,并且普及的力度和效果都很多錯,但多數養殖戶對這一法規的認知水平仍是一知半解, 并沒有對其深入解讀,對國家防控動物疫情的手段和政策了解不夠,對從事規模養殖的養殖戶在動物疫情活動中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不熟悉, 尤其是對農業農村部針對動物防疫的相關管理辦法了解的更是不夠。 因此就有很多的養殖戶不積極申請檢疫,不履行疫情的監測和報告義務,甚至還有人拒絕強制疫苗注射和檢疫管理。這些情況都為疫情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比較規范的規模養殖場都會聘請一些具備專業知識水平的獸醫人員,對動物的防疫、疫情監測、消毒等工作進行專業管理,基本上能夠滿足養殖場對于動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但是小型養殖場一般沒有專職獸醫, 養殖場內的防疫消毒工作都是由內部工作人員完成,他們并不具備專業醫療知識,所以很難有效控制動物疫情,遇到突發情況往往會手足無策,甚至導致沒有及時的防治而使得疫情的擴大。
養殖場的疾病控制和防疫工作不單單是養殖場和獸醫的事,還與管理人員的積極管理的正確指導,多方位人員密切配合有關。 從引種開始,到飼料采購加工、屠宰、產品銷售等等各個方面都應該以防疫為主,相關人員共同協作,以保證最終被端上餐桌的牛羊肉制品健康無污染。 這是一項非常繁瑣復雜的工作,必須建立在由管理人員監督的全體人員參與的體系之上。 只有把防疫原則和管理制度貫穿于每個環節,嚴格規范操作步驟,才能確保疫情不會發生,防疫制度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土地管理部門應當針對養殖場建立專門的審批制度, 認真履行職責,對場地科學劃批,規范管理,確保養殖場的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運行,使得后續養殖過程順利進行。 而對于中小型的養殖場選址,在選址時也應當選擇地勢較高,通風和光線條件都較好,水源充足且水質合格,供電交通都比較方便的地點,并且要符合法規和當地政府的規定。
養殖戶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消毒防疫制度,定期對養殖場飼養區以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殺菌處理, 最大限度將病毒害蟲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選用消毒劑時應當選擇對病原體有明顯的致死作用并且能夠與溶解用水相溶, 另外酸堿類的消毒劑還應注意使用時的pH 值,確保消毒劑能夠發揮最大功效。 同時還應嚴格執行隔離制度,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飼養區,尤其是其他飼養場的工作人員, 并且本區的工作人員在進入生活區和飼養區時都應進行嚴格消毒, 進出的運輸車輛都應進行登記,確保切斷一切可能的傳染源。
總之,牛羊規模養殖場的防疫管理,只有通過管理者制定嚴格的制度并且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從自我作為出發點,在養殖場內嚴格按照操作規范生產, 通過獸醫規范化, 標準化地執行《動物防疫法》相關要求,發揮獸醫行政管理和執法職能,科學地指導規模養殖場相關防疫工作,定期對疫情進行評估,確保將相關法規運用到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不會發生重大疫情,降低養殖戶的養殖風險,為公眾提供綠色安全的肉質產品,將新時代的養殖管理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