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霞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畜牧獸醫局 746400)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豬肉及其相關產品的需求愈發顯著,有效促進了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必須要加強飼養管理以及疾病防治,保證飼養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在提高豬只體質的同時,使其遠離各種疫病,不斷幫助養殖戶提高經濟效益,進而促進生豬養殖生產經濟效益的穩定增長。
首先,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需要對剛剛入欄的豬只進行及時調教,使其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保證后期飼養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其次,飼養人員需要堅持“定時、定質、定溫、定量”原則。 定時就是保證飼喂行為在固定時間開展; 定質就是在飼養過程中必須嚴格把控飼料的質量,不得對飼料進行頻繁更換;定溫就是飼養人員需要對豬只的生長環境進行科學控制, 嚴格按照季節以及天氣變化來調節溫度; 定量是指生豬飼喂過程中飼養人員必須嚴格控制飼喂量,不得喂食過飽或不足[1]。
此外,飼養人員還需轉變其傳統的飼喂方式,結合豬只年齡、性別以及生長階段對其進行飼料供給,使豬只的生長需求得到全面的滿足。
另外,飼養人員還需結合豬群的年齡以及性別對其進行分群管理,分別對仔豬、成年公豬、懷孕母豬以及哺乳期母豬進行單欄飼養。
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飼養人員需要對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的補充進行嚴格控制,使豬群的健康體質得到保證,全面提升其免疫力以及抗病力。 不得因飼養密度過大而導致生產區過于擁擠,保證豬舍內清潔衛生,提高良好通風條件。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為豬舍配備空調設備, 使豬舍內的溫度以及濕度得到精準控制,進而保證豬只的健康。 此外,還可以在豬群飼料中添加一些抗應激物質,盡可能降低免疫反應發生的概率。
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還需對喂養時間以及飲用狀況進行嚴格記錄。 待乳豬進入豬舍后,需要對其進行一周左右的帶乳料喂養,接著將代飼飼料逐步減少,以防出現過激反應[2]。 保育豬進入豬舍后, 需要為其供應足夠的溫開水, 尤其在進入豬舍后的前3d,必須保證其每天1kg 左右的飲水量,4d 以后還需逐漸增加飲水量。 保育豬體重達到10kg,每天需要飲用1.5~2kg 的水,如果飲水量不足,會使保育豬的食量受到直接影響,進而使保育豬個體生長受到限制。
首先,必須做好地方豬病流行趨勢的觀察工作,重點加強對相關病害的定期監測。 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逐漸擴大監測范圍,重點檢測經常發生疫病的場所[2]。
開展系統的免疫工作, 可以使生豬疫病發生的概率得到有效控制,以防疫病暴發。 因而,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養殖戶必須嚴格按照政府部門相關規定,做好免疫制度的落實工作,使生豬養殖過程中疾病暴發的風險得到有效控制[3]。 如果臨近豬場發生疫病,必須立即開展免疫接種工作,以防流行疫病的發生。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 養殖戶還需做好各種寄生蟲病的科學預防以及有效控制工作。
養殖環境是決定生豬各種疫病防治工作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因而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必須對養殖環境加強控制。 在養殖場選址過程中,需要必須保證地域的通風條件、排水條件、地勢條件能夠滿足相關要求, 同時保證所選場址與居民區以及污染重點之間存在足夠的距離。 做好場內布局的規劃工作,設置好排水以及同等系統,對養殖規模進行有效控制[4]。 與此同時,在養殖過程中必須進行有效地消毒,對場地衛生給予高度重視,每天都需要嚴格清洗并且消毒圈舍。 此外,養殖管理人員還需加強對自身衛生的重視, 進出豬舍過程中必須佩戴手套以及口罩并進行嚴格的消毒。 對出入養殖場相關人員以及車輛進行嚴格管理以及控制,同時做好記錄工作。 一旦發現患病生豬,必須立即對其進行隔離診治, 對病死豬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5]。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 各種疫病的發生不僅會使豬只的健康以及豬肉的品質受到影響,還會威脅人類的食品安全,阻礙養殖業的未來發展。 因而必須做好養殖場環境、豬群飼料以及飲水的管理工作,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加強疾病預防,使豬群的健康生長得到保障,提高其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