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廣西興安縣農業農村局 541300)
出殼的雛雞有絨毛短而稀,體溫比成年雞略低,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等特點[1]。 能夠通過采食飼料,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尤其是鈣和磷。 而且自身的免疫器官也逐漸發育, 開始形成免疫力,能夠對外界環境產生免疫應答,減少疾病的發生。
肉雞的生產性能是具有遺傳性的,品種優良的肉雞生長發育速度快,適應能力強,免疫力強,成活率高[2]。 除了品種外,在選擇時還需要挑選雛雞活潑,發育良好,叫聲清脆,還要觀察雛雞臍部是否愈合良好。 發現有精神不振,體質較差以及有殘疾的雛雞要及時淘汰處理。
針對雛雞在準備進入育雛舍前應當給其提供水溫為25℃的涼開水供其飲用。 同時在水中放入電解多維和葡萄糖,葡萄糖的濃度為3%。 飲水后3h 對雛雞開食,每天需要換3 次水,添加飼料7 次。 1 周齡飼喂7~8 次/d,2 周齡飼喂5~6 次/d,3 周齡以后飼喂3~4 次/d[3]。 最后在晚上10 點左右加入一些涼白開,可以減緩腎臟的負擔。
通常低日齡的肉雛雞飼養密度較大,1 周齡以內的雛雞通常達到每平方米的面積內含有43~45 只。2 周齡的雛雞每平方米中可以放置35~38 只。 隨著日齡的增長,每平方米的面積中可飼養的雛雞越來越少。 一直到6 周齡時,每平方米的面積中可以飼養10~13 只。 如果飼養大型肉雞,密度還需要進行調整,降低單位面積中的飼養數。
飼料的選擇在肉雞飼養中是一項重要工作,選擇良好的飼料可以有助于生長發育和體重快速增加, 還具有控制成本的效果。 當前可以選用的飼料較多,要根據所選擇的肉雞的品種進行選擇。 如果選擇全價飼料進行飼養,需要對生產廠家以及飼料的品質進行篩選。 如果是購買原料用于制作配合飼料來喂雞,必須要對原料的品質以及營養成分的含量和水分等有所了解。 雛雞階段的飼料要求具有良好的適口性和全面的營養, 還要求飼料容易消化,防止雛雞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一周齡的雛雞飼喂采用少加勤喂的方式。 不僅能夠提升其采食量,還可避免飼料的過多浪費。 在飼養中還要注意雞群采食狀況的觀察,有不合適,要及時調整。
光照對雛雞的發育非常重要。當光照強度增加時,雛雞的活動量就會增加,采食量也有所增加,這樣可以促進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有利于骨骼的發育。 能夠提升骨質的密度。 通常在剛出殼后的3d 內,需要的光照時長為24h。這樣可以讓肉雞能夠便于找到采食和飲水的位置,便于對環境的適應。 而后就開始逐漸降低光照時間, 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降低時長至自然光照即可,在冬季可以適當補充光照,但不能時間過長,強度過大,否則能夠引起集群的啄癖。
溫度和濕度對于雛雞較為重要, 由于雛雞在出生后體溫調節機制沒有發育完善, 這就需要進行人為調節來達到雛雞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度和濕度。 雛雞剛出生后的溫度需要在35℃左右,隨著日齡的升高,逐漸減低溫度。 在調節溫度的時候要注意雞群的反應。 如果雞群均勻散開,而且叫聲較為歡快,就表明溫度適宜。 如果雞張口呼吸,表明溫度過高。 如果雞群出現扎堆情況,表明溫度不足。 通常每周下調2℃~3℃,直至舍內溫度下降到21℃~23℃。 濕度的高低通常判斷標準是以人面部的皮膚處于舒適的情況下屬于適宜。通常是在55%~65%,在1 周齡內的雛雞需要的濕度稍高。
雞舍要常打掃、勤出糞,及時將舍內的污染物質清除。 清掃后還要進行消毒,在消毒時需要對雞舍內的器具、墻面、地面進行的噴灑,通常每周需要消毒雞舍內2~3 次。 還要對進入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消毒, 防止將病原微生物攜帶進入雞場引起發病。
肉雞需要根據疫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出科學的免疫程序。 通常需要免疫的疫苗有三種,分別是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和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 馬立克氏病疫苗在1 日齡接種,新城疫疫苗在7d、25d 和35d 進行接種。 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在14d 和21d 進行接種。也可以根據養殖場的情況進行調整接種時間和接種疫苗的品種。 對于細菌或是支原體,可以通過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預防,對于寄生蟲,通過使用相應的驅蟲藥物進行預防。 雞場還需要保持雞舍的清潔衛生,而且需要制定出消毒程序,對環境進行徹底的消毒。 可以減少環境中病原數量,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