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宏
(四川省石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25400)
1.1 母豬生產在整個養殖體系中舉足輕重。 由于母豬的繁殖性能直接決定整個養殖鏈條的終端效益。
從2018 年8 月全國暴發非洲豬瘟以來, 各地疫情發生原因各異,在對疫病傳播途徑因地域性、交通、防疫措施等因素進行加權系數處理后, 筆者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各省暴發疫情的養殖場或養殖小區(74 個)采用美式傳統限位欄傳統養殖模式56個(占75.7%),發病養殖場養殖體系中母豬受感染率為90%,甚至高于一些養殖條件簡陋的散戶。
1.2 傳統限位養殖對母豬的危害。一是易感染各種疾病。母豬因為傳統限位飼養導致運動力消化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二是常年一個姿勢缺乏移動空間,母豬體側、底部溫度升高造成受孕1 月內流產率和臨產母豬難產率升高,導致抗病力下降,在重大疫病發生時幾乎毫無幸存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通過應用更為先進的養殖、飼喂、監管技術,從飼養源頭上減小患病風險呢? 近兩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興起的母豬智能識別+自動記料飼喂監管技術通過養殖大數據、圖像識別、物流算法、懷孕診斷等智能運用,探索高效率、風險可控的AI生豬養殖模式或許能給我們一個解決的方向。
2.1.1 電子耳標
全自動母豬飼喂系統為每頭母豬備上獨一無二的電子耳標,就如人的身份證一樣,讓系統進行統一的管理。
2.1.2 建立數據庫
收錄養殖場每頭母豬的基本情況(包括繁殖、生產性能數據處理分析),通過軟件根據日齡制定飼養、防疫計劃,階段性提醒防疫,并根據實時測定數據,校正參數完善養殖計劃。
2.1.3 有效飼喂,保證所需運動量
每頭通過個體飼喂站時, 檢測器掃描耳標智能識別個體,確認后便自動關門使別的豬無法進去。
在站內根據大數據分析由軟件控制下料器投放給每一頭豬這一天的精確飼喂量。 目前國外較大和先進的系統能同時容納50~70 頭母豬同時采食。 采用該采食系統能減少飼料浪費15%,也能結合實際日齡和個體情況選配適宜粥料,提高母豬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另外由于母豬在整個飼喂過程中,均保持運動,在飼喂站之外也維持了足夠的運動量,提升了免疫力。
與母豬飼喂系統配套的還有母豬的發情鑒定系統和自動分離系統,從養殖源頭上,既采用了先進飼喂監管工藝提升了養殖效率, 又保證了母豬群體的生物學活性在規模化養殖條件下得到大幅度表現,從而提升疫情的處置能力。
該系統相較于傳統限位飼養技術的優勢很明顯: 一是個體精準飼喂,避免了飼料浪費和個體爭斗,提高了飼料利用率。 二是監測的高水準, 保證了從養殖到發情鑒定、 防疫提醒的準確性。 三是重新讓養殖模式回歸“散養”,在保證母豬適量運動量的基礎上,提升抗病力,使產仔數、豬初生窩仔數、窩均勻度、泌乳力、 母豬使用年限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從根本上提升了經濟效益。
但該種模式的缺陷也同樣很突出:一是成本大。 一套50 頭母豬同時飼喂系統加全套發情鑒定、 防疫系統軟硬件價格加技術服務價格在110 萬元左右,并非所有養殖場都能承受。 二是對養殖人員要求較高,對管理人員在計算機、現代化養殖、AI 智能技術等方面的要求也相應增高,人工工資也會相應增加。 三是對物聯網等配套條件的要求高, 目前一些養殖關鍵設施技術設備和軟件多數由加拿大等國家所掌握。
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新希望集團的“AI 養豬”技術讓我們看到該技術的優越性:對欄舍每頭豬匹配一個ID,甚至可以通過面部識別,讓豬也能“刷臉卡”進出飼喂站。 不僅如此欄舍內及周圍的高清攝像頭還可以實時跟蹤記錄豬的行為、身體和生長情況。
綜上所述,建議一是國家加大對該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加強技術與國內IT 企業的契合度,實現“核心”全國產,并根據我國實際養殖情況校正軟件參數,實現“中國式AI 養豬”,實實在在降低系統軟硬件成本,突破外國技術壁壘,助力農民增收,提升疫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