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明
(重慶市涪陵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08000)
布病主要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疫病,具備較強的傳染性,不僅會在牛羊等牲畜群體中傳播,還會傳染給人類。 動物是布病傳播過程中的主要傳染源, 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懷孕動物的生殖器官分泌物或分娩幼崽時進行傳播。 基于布病疫情的嚴峻性,我國牛羊養殖業應全面提升重視力度,運用多種手段加以有效預防。
在牛羊養殖過程中,對于布病疫情的防治,主要可以通過血清檢測得以實現[1]。 一方面,每年養殖戶都要按時對牛羊群進行血清檢測,特別是針對奶牛、奶羊等群體要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血清檢測, 其余牛羊群也必須保證一年至少接受一次血清檢測。 另一方面,在對牛羊群體飼養之前,要對免疫接種的牛羊進行全面的檢疫,確保檢疫合格后方可進行飼養。
免疫接種作為牛羊養殖過程中布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得到了眾多養殖者的推崇[2]。 通常情況下,牛羊群接受免疫接種的時間一般為每年的春季與秋季。 牛羊群在接受完免疫接種之后一定要保證在一個月以內不能進行二次免疫, 一個月之后才可以進行二次接種。
牛羊如果不慎感染上布病,身體之中的血液會呈現陽性狀態,此時不管是怎樣的珍貴品種,都要進行第一時間捕殺。 此種防治措施是最有效的疫情隔離方法,但弊端也是存在的,會對養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因此,相關政府應對牛羊養殖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 在更好地開展布病防治過程中消除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在牛羊養殖過程中, 雖然目前防治工作進展勢頭良好,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問題。 首當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未能及時捕殺患病牛羊。 眾所周知,當對牛羊進行血清檢測時,如果血液樣本呈現陽性,則說明已經感染上布病,就必須第一時間對陽性牛羊進行捕殺,有效進行隔離。 但一些養殖者可能是因為經濟損失等個人問題,未能及時對患病牛羊進行捕殺,導致患病牛羊與健康牛羊同群,健康牛羊群被感染上疫病,加重了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一些養殖戶因為個人問題對布病檢疫逃避,從根本上使得許多感染了布病的牛羊因為沒能及時進行疫情檢驗而混入到健康牛羊群中,將布病疫情傳染給其他牛羊。 此外,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從養殖戶手中低價購買患病的牛羊到市場上進行售賣,此不良之舉更是加大了布病防控工作的進展難度。
我國政府規定對于養殖戶捕殺患病的牛羊給予的財政補貼僅為30%。 因此,基層政府對于布病預防及其捕殺工作并沒有投入重視力度。 這就在無形之中使得布病捕殺隔離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 此外,由于部分地區政府財政緊張,并不愿意承擔答應給養殖戶的30%補貼費用, 為布病防治工作以及捕殺隔離措施帶來了重重阻礙。
牛羊飼養區內如果在其他地區引進牛羊, 在調運之前必須要經過所在地動物疫病檢驗機構進行檢驗, 保證牛羊群無任何疾病,并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方可運送至其他地區。 當飼養區內引入牛羊后,必須隔離飼養至少一個月以上,并觀察牛羊群活動特征,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再通過當地動物疫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檢測,確認外來牛羊無任何疾病方可將其調至飼養區飼養。
當前絕大多數的養殖戶對牛羊養殖過程中易出現的疫情經常忽視。 基于此,要想提升布病防治的效率就必須加強養殖者對牛羊養殖疫病嚴重性的認識。 每一年的春季與秋季都必須對奶山羊以及奶牛進行集中性的疫情檢驗。 如果檢測出牛羊血液樣本呈現陽性,就必須對其進行隔壁,必要情況下進行捕殺,防止布病疫情在牛羊群體中蔓延。
布病作為人類與牲畜共同患有的疾病疫情, 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一定的劣根性。 感染此病毒就意味著死亡,因而嚴重危害到人類以及動物的身體健康。 基于此,政府應加大重視力度,建立完善的布病工作目標責任制, 將此項疫病納入到防控工作的日程之中,根據事件嚴重程度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綜上所述,在牛羊養殖過程中,科學規范化的措施對于布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但在實際防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基于此,這就需要養殖戶與各地政府緊密配合,將牛羊布病防治各項措施落實到實處。 從而在有效增加養殖戶收益的同時提升牛羊布病防疫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