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輝
(甘肅省崇信縣畜牧獸醫中心黃寨畜牧獸醫站 744200)
羊螨病是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是由疥螨科和癢螨科的螨蟲引起的,又稱為疥癬病、癩病,主要通過接觸感染,發病后的典型特征為皮炎、奇癢、脫毛。 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羊都可以感染發病。
疥螨是寄生在表皮下的一種寄生蟲, 成蟲的形態為龜形,大小在0.2~0.5mm 之間,在其前端有一圓形的咀嚼型口器。 腹部長有4 對肢體, 呈圓錐形。 疥螨在很多種動物表皮下都可以寄生,它們的形態非常相似,多數的學者認為疥螨只有一種,其他的都為變種,各變種雖然偶有傳染給其他種類動物的時候,但是其生存的時間不長。 疥螨的生長過程有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都在動物體上度過。 它們在表皮下挖掘隧道并在此生長發育和繁殖,以動物表皮的膠質層組織和淋巴液作為食物。 疥螨的壽命為4~5 周。
癢螨寄生在皮膚的表面,成蟲為長圓形,長度大約為0.5~0.9mm,肉眼能夠觀察到。癢螨的口器為刺吸式,以吸取滲出液為食物。 癢螨和疥螨一樣,也有4 個生長階段,雌螨在皮膚表面產卵,其一生能夠產40 多個卵,壽命大約為42d[1]。
羊螨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 傳染源為病羊和帶螨的動物,健康的羊接觸了被螨蟲污染了的墊草、飼料、飲水、用具或者病羊等都可引起感染發病。 羊螨病發生具有季節性,在冬季、春初發病率較高,尤其是飼養管理水平低,消毒措施不規范,衛生條件差的養殖場發病率更高。 羊群營養不良,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差引發疾病的誘因。 螨蟲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對一般的消毒藥不敏感。
疥螨可以感染山羊和綿羊,以山羊易感性更強。 疥螨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的嘴唇四周、鼻部、耳根部、眼圈以及腹下、四肢的曲面等無毛或毛少的部位。 發病的部位常常形成白色堅硬的膠皮樣痂皮。
癢螨以綿羊更易感,首先在毛密集的部位發生,然后再向全身擴展。 患部瘙癢, 病羊經常不斷啃咬或者在墻角等部位摩擦,患部的被毛脫落,可以觀察到零星的毛叢懸垂于羊的體表,病情嚴重的,甚至全身的被毛都脫落了。 山羊有時會在耳殼內發現癢螨,此時耳內會有黃色的結痂堵塞耳道,病羊變聾,影響生理機能[2]。
根據發病的季節、瘙癢和脫毛的典型癥狀就可以確診。如果癥狀不明顯的,就可以采集患部的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如果發現蟲體,就可以確診。 但要注意,病料最好從患部和健康皮膚的交界處刮取,這樣病料中的活著的蟲體較多,容易觀察。
用化學藥物進行注射是常用的、也是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法。如對于疥螨病可以用2%的碘硝酚注射液進行皮下注射,用量為10 mg/kg·bw; 也可以用1%的伊維菌素注射液進行皮下注射,用量為0.02mg/kg·bw;對于癢螨病可以用伊維菌素肌肉注射,用量為0.2 mg/kg·bw。
羊群中患病羊較少, 而且病羊的患部面積不超過體表面積的三分之一,可以采用局部用藥的治療方法。 在治療以前,先將患部的被毛剪掉, 清洗干凈, 再涂抹或者噴灑藥物。 如可以用0.05%濃度的溴氰菊酯溶液噴灑患部用來治療疥螨病;癢螨病可以用20%的戊酸氰醚脂酸油用5~10kg 的溫水稀釋后,在患部涂擦,一般一次可以治愈,重癥病羊,可以在7d 后再涂擦一次。 還可以用煙葉或者煙桿0.5kg,加水2.5kg 煎成濃汁約1kg,將藥液涼至溫熱后, 在患部涂擦1~2 次即可病愈。 也可以用鮮雞蛋兩個,在食醋中浸泡7d,然后破殼取蛋液涂擦在患部,有很好的療效。
對羊群進行藥浴適合于溫暖的季節,可以在木桶、大鐵鍋、水泥浴池內進行,常用的藥液有速滅殺丁乳油、螨凈等溶液,既可以治療也可以預防螨病。藥浴在山羊抓絨后、綿羊剪毛后的5~7d 內,選擇無風晴朗的天氣進行。 藥浴以前要讓羊群飲足水,以免飲用藥水引起中毒。 藥浴的時候要根據體況和發病情況分批分群進行,藥浴的時間為1min 左右。 藥液要控制在32℃~38℃,以免著涼感冒。 進行藥物的時候要仔細認真觀察羊群,發現有口吐白沫、精神不振的病羊要及時停止,并采取措施進行脫毒。 一般經過一次藥浴即可治療,如有未治愈的,可以一周后在進行一次。
羊螨病的發生和飼養管理有密切的關系, 在養殖生產中要制定嚴格的消毒制度,飼養用具、羊舍、運動場以及周圍的環境要定期進行消毒。 及時清掃羊舍,羊舍要干燥、透光、通風良好,飼養密度不能過大。 生產中要細心觀察,發現掉毛、蹭墻壁的現象有及時隔離,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