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偉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畜牧獸醫中心柏樹畜牧獸醫站 744200)
母牛胎衣不下是養牛生產中經常發生的一種產后疾病,一般是指胎衣在母牛分娩后12h 內沒有排出就可以判定為胎衣不下,因而此病又常被稱為胎衣滯留或胎盤停滯。 造成母牛胎衣不下的原因比較復雜,常是幾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發病。 母牛胎衣不下的發病率高,是誘發奶牛繁殖障礙的主要疾病之一。 80%以上的胎衣不下病例,常會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不孕,使母牛失去利用價值而淘汰。
在母牛飼養管理過程中,日糧中的鈣、鎂、磷等元素的比例不當或者缺乏,導致血液中鈣的濃度較低,可以使得母牛的產后收縮無力。 運動量不足,母牛體質較弱或機體過肥,從而使得子宮的緊張性降低;胎兒發育過大、雙胎、胎水量多等也可因子宮的過度擴張而導致產后子宮的收縮無力; 母牛難產也會因過度的疲勞導致胎衣不下。
母牛患有子宮內膜炎或者感染了布氏桿菌、胎兒弧菌等病原微生物, 會導致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出現粘連, 造成分離困難。 同時,由于母牛的胎盤是結締組織絨毛膜胎盤,和胎兒胎盤結合比較緊密,很容易發生胎衣不下。
外界環境的干擾也會使母牛產生應激反應,抑制子宮的收縮導致胎衣不下。 如在炎熱的夏季分娩,沒有完善的防暑降溫措施,出現熱應激,影響甲狀腺的正常機能,就會導致子宮的機能不全而發病。 此外,母牛分娩后,子宮頸過早的閉鎖,也會導致胎衣不能排出。 子宮角出現套疊,也會導致胎衣不下。
根據滯留在子宮內的胎衣的多少,可以將該病分為全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兩種情況,其中全部胎衣不下較為常見。
全部胎衣不下是指母牛分娩以后, 胎衣沒有及時排出來,可見一部分懸掛于陰門外,顏色為土紅色,如果母牛患有嚴重的子宮弛緩,甚至會出現全部的胎衣滯留于子宮內;部分胎衣不下是指還有少部分胎衣和子宮黏連,沒有排出體外,但是大部分的胎兒胎盤已經和母體胎盤脫離排出, 這種情況下常常從外觀上不能發現,只有通過陰道檢查才可以發現。
牛的耐受性比較強, 病初沒有明顯的癥狀, 僅僅會出現努責、拱背、舉尾的癥狀。 胎兒胎盤滯留1~2d 后,胎衣就會腐敗分解, 就可以觀察到有污紅色的惡臭的液體從陰道排出,4~5d 后,母牛就會出現體溫升高、沒有食欲、腹瀉、泌乳量減少等病狀,嚴重的就會并發急性子宮內膜炎,甚至出現敗血癥而導致死亡。
可以在母牛產后18h, 用50~100IU 催產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促進胎衣的排出,但必須要及時,否則效果不好。也可以用5~15mg 麥角新堿注射液肌肉注射, 將胎衣排出。 還可以肌肉注射50~200mg 的己烯雌酚注射液,每日或者隔日一次,防止子宮頸收縮閉鎖。 子宮有炎癥的,要用抗菌素進行子宮灌注,防止胎衣腐敗和感染。
對于產后24h 胎衣不下的患牛,行站立保定,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后軀和外陰部,用食鹽200g,益母草200g(鮮品加倍),加水煮沸涼至40~50℃,用灌腸器1 次灌入子宮內4000~5000mL,每日1 次。 灌注完畢,立即牽遛,用來震蕩子宮內的藥液,經過2~4 次的治療,胎衣就會自行脫落。
還可以用當歸60g、黨參40g、益母草40g、川穹30g、桃仁30g、炮姜15g、灸甘草15g,共研為末,開水沖,加米酒120mL,童便500mL 灌服,一天一劑,連用2~3 劑。 如果氣虛,可以加黃芪;寒重加肉桂、附子;氣滯加木香、香附;毒熱加銀花、連翹、地丁、蒲公英、黃柏等。
如果用藥物治療無效, 可以在產后1~2d 內進行手術剝離。超過兩天,子宮頸口已經收緊,手術人員無法將手伸入子宮內。剝離前,先用溫水灌腸,或者用手掏盡宿糞,然后用0.1%的高猛酸鉀溶液清洗外陰,用10%的高滲鹽水1000mL 灌注子宮。 左手扯住外露的胎衣,右手深入子宮內逐漸剝離胎衣。 剝離后不要立即沖洗,可以用金霉素或者土霉素膠囊(或片劑)2~4g 放入子宮內。 從次日起,每天用0.1%的高猛酸鉀溶液或者0.1%的雷佛奴爾沖洗子宮,連續3~5d,以防子宮感染。
為預防胎衣不下,要加強管理,在母牛妊娠期間,要科學配制日糧,適當的提高蛋白質的品質和含量,提高日糧的適口性,做到臨產前母牛的膘情適中,不要因母牛過肥而導致難產。 要給予母牛適當的運動時間,增強母牛的體質。 定期進行陰道、子宮檢查,及時發現生殖道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母牛分娩的過程中,要做好消毒助產工作,防止病原菌感染發病。 適時對母牛接種疫苗,預防布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和結核病等傳染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