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范壩鎮畜牧站 746411)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霉菌中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非傳染性疾病。 其病原主要為煙曲霉菌、黃曲霉菌、赤霉菌等,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這些霉菌常常會產生大量的致病毒素, 導致動物肝臟細胞壞死、 出現胃腸發炎癥狀或者患有免疫抑制以及生殖系統疾病,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就豬霉菌中毒的預防以及治療提出了一些對策。
霉菌毒素常常會導致豬只出現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現象,導致其肝臟以及腎臟受到損害,引起其腸道出血,同時還會導致其消化功能發生紊亂, 出現神經癥狀以及皮膚病變等。 通常情況下,如果豬只食入了大量的霉菌毒素,常常因急性中毒而死亡;如果食入了少量的霉菌毒素,則會導致慢性中毒的發生,通常不會表現出特異性的中毒癥狀, 因而很難判斷其癥狀是否因霉菌中毒而引起,僅僅出現輕微的或者較少的臨床癥狀,常常被養殖戶忽略[1]。
對生豬而言,霉菌毒素最本質的危害是導致其機體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而出現免疫抑制。 絕大多數霉菌毒素會對機體免疫系統結構造成直接的破壞,導致其免疫功能減弱,使接種疫苗無法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甚至可能引起免疫的失敗,導致豬群嚴重感染的出現,與此同時,還容易引起豬瘟、豬藍耳病以及豬圓環病毒病等各種疾病的發生,由于其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導致一旦患病死亡率較高,給養殖戶造成了較大的困擾。
霉菌毒素不僅會對飼料的適口性造成直接的影響,導致豬群食欲降低,還會導致飼料內營養物質的大量損失,同時抑制消化道內消化酶的活性, 導致機體無法對各種營養物質進行有效吸收,使飼料轉化率受到影響,導致生豬養殖過程中飼料消耗的增加,進而使養殖經濟效益受到嚴重損害[2]。
仔豬患病后通常為急性發作, 表現出明顯的中樞神經癥狀,病豬頭部向一側彎去,或者頭頂圍欄,通常幾天內即會死亡。
育成豬患病后通常病程較長, 同時表現為漸進性的發作。病豬食欲不佳甚至拒食,出現腹部疼痛,嘔吐不止,便秘或者下痢的癥狀。 在病豬的糞便中可以見到血液以及黏稠液體,在其面部、四肢、耳部以及腹部可見紅色斑塊以及黃疸等癥狀。 病豬生長發育受阻。
母豬患病后皮膚出現明顯的黃疸癥狀,其四肢乏力,糞便處于干燥狀態甚至引起直腸出血, 病豬尿液顏色較深甚至變為濃茶色。 青年母豬患病后陰門部位出現紅腫現象, 其子宮體積變大,重量明顯增加,常常表現出假發情癥狀或者臨產癥狀。 懷孕母豬患病常常出現流產現象或者產出死胎、木乃伊胎,即使產出正常仔豬其死亡率也較高, 與此同時母豬的產后發情也會受到影響。 哺乳期母豬逐漸表現出拒食癥狀,其發情周期延長或者出現持續性的發情,最終導致乳豬的成活率受到嚴重影響。
首先,在飼料原料采購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查以及驗收,以防所購入原料存在霉變問題。 應保證飼料的加工運輸設備以及倉庫始終處于干凈狀態,不存在任何污染問題。 必須經常檢查并且清理容易長時間殘留飼料的部位。 通常情況下,飼料的含水量不得高于13%,如果含水量無法滿足相關要求,必須及時對其進行晾曬。
其次,應當選擇具備較高地勢、通風干燥并且陰涼的地方建立飼料貯存倉,保證飼料貯存倉內的干燥,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堆放飼料,在飼料下方鋪設支架墊底,同時在其上方留出空隙,使空氣始終處于流通順暢的狀態[3]。 對飼料貯存倉進行定期的清掃以及消毒,做好其防水工作。 在料堆設置過程中需要對其與窗戶以及墻壁的距離進行有效控制,同時不得過長時間保存飼料。
此外,也可以將適量的防霉劑加入到飼料當中。防霉劑能夠破壞霉菌細胞壁、影響細胞內的酸,導致霉菌的生長繁殖受到影響,抑制其毒素的產生。 通常情況下,飼料中含水量超過安全貯藏上限標準時即可向其中加入防霉劑。 當前,較為常見的防霉劑主要為丙酸及其鹽類。 需要結合季節以及飼料實際含水量來確定防霉劑的具體用量。
豬霉菌中毒可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將250g 滑石粉、150g 人工鹽以及100g 蘇打加入適量水后進行胃管投服,每天一次,連續服用3 次。 或者為病豬靜脈注射500mL 濃度為10%的葡萄糖、50mL 濃度為40%的烏洛托品以及250mL 濃度為10%的鹽水,每日1 次,連續3d。
將500g 綠豆粉,120g 白 糖、80g 甘草、50g 防風研碎后為病豬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