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林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廣西南寧 530022)
眾所周知,風景園林設計作為處理人與建筑、環境之間的重要內容,合理運用自然元素,對人居環境及生態平衡至關重要。風景園林時常通過植物而傳承園林的魅力。許多景觀的形成都與植被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例如經典的傳統園林中,不乏許多與植物相關的節點名稱,如“萬壑松風”、“松鶴清樾”、“青楓綠嶼”、“聞木樨香亭”、“曲水荷香”、“玉蘭堂”、“海棠春塢”、“遠香堂”等,均與植物有關,借植物抒發意境或情趣。
除卻植物品質本身所代表的意義之外,植物空間的營造及植物配置亦是城市公園設計中的重要因素。除卻風景園林中硬質景觀的營造,植物這一造園要素,以軟景的方式,詮釋生長、動態的園林之美。在此謹從園林設計工作的角度,淺析植物配置的多角度要素,并總結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對策。
風景園林的空間構成是觀景感受的一大亮點。通過框景、夾景、透景、漏景突出景致的主導及迂回;善用景深的手法,突出前景、中景及遠景的分層結構,凸顯空間的深遠;采用植被色彩的明暗處理,加強景深的感染力;結合園林花木種植形式的豐富多樣,孤植、叢植、對植、群植、帶植、風景林等各異的種植形式,構成了園林內豐富變換的特色空間,均為園林植物空間的營造手法。通過合理的植物空間營造,形成強烈的空間感,使得景觀空間有序協調,
景觀植物隨著其自然生長、季相變化、形態多樣,是風景園林中獨特的不斷變換的景觀元素,是生長空間的重要因子,構成了不斷生長、不斷變換的景觀空間。因此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針對植物空間營造,不僅需要考慮設計工作完成時的空間效果,亦需考慮未來的空間變換,預留合理的未來植被空間,使得植被與其他園林要素有機結合。
植物配置空間的開合關系,或疏朗通透、或郁閉密林,都營造了不同需求的園林景觀空間,烘托不同的景觀氛圍,滿足適宜的場所精神。
李白有言:“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此為開闊的空間予其獨特的景觀感受。開朗空間的疏朗通透,視線前端沒有景觀屏障,四面視界開闊,風景開敞,通常予人廣闊的活動空間或視線通廊。
在開放式的空間里,人們觀察的時候視線相對會比較高,而園林元素的空間則較少,開放式空間具有外向和開放的特點。最有代表性的開放式綠化空間以疏林草坪為主,綠地邊緣結合點植或少植高分枝點的大喬木,或高度較矮的花灌木,保持活動范圍的空曠性及人體視距的通透性,營造疏朗、開闊、明亮的景觀空間。
半開放式空間介于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之間,在其營造手法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通過植物遮擋景觀視線,僅保留一定的視線通廊以觀遠景。形成單向的隱蔽效果。第二類則通過一面景觀完全封閉,另一半則完全通透,組合形成半開放半郁閉空間。在半開放性的空間里,人們的視線會被封閉的一半的景觀植物所遮擋,來激發人們探索的心理,以此來激發人們的興趣。
封閉式空間,則近景感染力強,具有空間的圍合性及封閉性。在利用植物配置構建,營造郁閉度為0.7~1.0的空間,形成封閉式的景觀空間。利用多層次的種植模式組合設計,結合植物群內植物之間的生物學均衡,滿足光照需求,構建豐富濃郁的植物景觀。結合人體視距,種植高度相符的灌木叢,配置喬木層、草本層多高度進行視線遮擋,營造無外界打擾,與外界相隔離的私密性空間,滿足安靜及隱私的需求。公路邊密植的植物風景林、隔絕活動游樂區及休閑靜謐區的交接處、紀念性景觀空間,即通常采用此種植模式,實現該類景觀靜謐、私密的空間特色。
景觀設計基于地域文化,脫離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必然千園一面。不同的景觀空間,亦詮釋特定的場所精神。植物配置應充分考慮地域文化及場地所詮釋的主旨精神,吻合整個場地景觀的設計思路、設計理念進行考慮。無論綜合性公園、運動型公園、文化類景觀、紀念性景觀、醫療性景觀,都具有其獨特的特性需求。植物營造需符合景觀營造的文化精神。如竹類代表剛正不阿、素雅清新;青松蒼勁、寒梅傲骨、蓮出淤泥而不染……通過特殊的植物品質、植物語言,軟景烘托氛圍,融情于景,詮釋合理的植物文化。
在園林植物配置中,要充分滿足景觀構圖和場地的功能需求,協調景觀空間和功能的整體布局。結合景觀特性的需求,充分發揮以觀賞性為基礎,豐富結構層次,營造開闊或封閉的空間格局、自然或規則的種植模式。
充分結合植物的生態學特性,種植考慮起向陽性、耐陰性、生長性等生長需求特點,適地適樹,合理配置。種植間距充分考慮遠景與近景效果相協調。為形成較好的初始綠化效果,種植距離可適當減少,隨著樹種的生長成型,可通過抽空移植等方式,形成適合遠期生長的種植間距。
總之,植物配置中必須實現風貌契合、功能全面、空間豐富、生態科學、風格獨特、經濟合理。
在進行植物配置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常綠與落葉、觀花與觀葉的合理搭配,強調不同植物的占比,注意不同季節對植物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在春夏之際,充分利用觀花植物營造花海滿繁茂、夏果累累、生機盎然的季相特色,冬青、松樹、柏樹等四季常綠的植物需要在園林設計中進行合理的配置,使嚴寒冬日依然可保持有綠色元素,避免在冬季視覺的單一化。采用合理的觀花植物與觀葉植物配置比例,在視覺和形態上達到完美的效果。
充分發揮植物有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營造植物組團的場景美。植物層次的合理搭配,應充分營造植物群體美。研究植物的耐蔭性和喜光度,遵循植物習性及生長周期,考慮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共生共贏,避免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維持生態環境之間的合理平衡,營造豐富、差異、合理、適宜的多層次植物組團。具體層次常有喬木層、亞喬木層、大灌木層、小灌木層、草本層、攀援類植物等。以上層喬木為基礎,灌木豐富視距高度的中層景觀,利用草本花卉彌補了木本植物在空間層次上的下層植物景觀。
由于植物的多樣性,所搭配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時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植物形態對整體環境的作用和影響,保證在最大程度上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一致。在植物的選擇上,必須要保證植物的高低錯落有序,在整體形態分布上要做到準確的把握。同時,充分考慮不同色彩、不同花期的植被,以達到植物形態、顏色、氣味和聲音的綜合效果。
常用的觀賞植物配色中,常通過補色對比、鄰補色對比、冷色與暖色運用、類似色觀賞植物、白色植物的應用原則。
為了發揮最少植物的最大藝術效果,植物配置的色彩組合,應結合補色對比進行,紅色與綠色、黃色與紫色、青與橙色花、色葉配合種植,相同數量的補色對比較單色在色彩效果上更為強烈得多,尤其在灰色鋪裝廣場上、建筑前,作用更甚。如金葉假連翹與亮葉朱蕉、紫藤與黃刺玫、三色堇中黃花與紫花的對比、鳶尾中黃花與紫花的對比。夏季炎熱區域則適合利用冷色花卉,春季采用暖色花卉,營造景觀感受。類似色富于變化卻又協調統一,黃色系與橙色系,深淺不同的紅色、紫色與紫紅色,綠色觀葉植物中也有黃綠色、粉青綠色、暗綠色、深綠色、灰綠色。大多木本植物中的,都可通過不同的綠色植物形成變化與反差,豐富色彩景觀。
陸游曾言“花氣襲人知驟暖”,植物的季相變化所帶來的植物生長、開花、結果、凋零,都因時令變化而更迭,猶如春天的桃紅柳綠;夏日的碩果蓮荷,秋季的桂香金菊、冬季的臘梅山茶……因而,隨著各色花木的盛開及凋零呈現出季節和時令的變化,亦是園林四季更替、景隨時異的特質所在。《園冶》中“苧衣不耐新涼,池荷香綰,梧葉忽驚秋落,蟲草鳴幽”、“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嶺暖梅先”,均體現了植物生長開謝與時令的變化。冬季可以適當的考慮特殊植物,例如華南區域采用紅花羊蹄甲、山茶、美麗異木棉、均在11月-1月開花,華北區域寒梅、臘梅等盛開于1-2月,在花期較少的冬季,營造特定區域的冬季特色植物景觀。
植物配置設計中,應充分強調植物的季相性,豐富不同季節的植物特色,構建不斷變換的風景園林景致。使受眾在不同季節可以感受到園林的各異變換和豐富美感,營造美好舒適的自然氛圍,愉悅身心。
植物空間營造及植物配置作為重要的景觀空間營造手法,是風景園林設計工作中不可忽視的軟景營造手法。區別于硬質景觀的永久性,植物景觀更需要以動態、發展的眼光進行考量和設計。在設計時需要充分了解各種景觀植物的特性根據場地性質進行合理配置,才能創造一個有藝術吸引力的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