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婷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 山西太原 032000)
鄉村發展契機有五個重要節點,黨的十九大報告首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農業發展、生態環境、農村文化、鄉村治理、民生保障、精準脫貧、體制機制創新、人才支撐、投入保障等方面的意見;《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要求明確縣域村莊分類;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一號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2020年兩大重點任務即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
《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明確將村莊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四大類型。
1.3.1 區位條件
于家溝村歸轄山西省原平市解村鄉,位于原平城西五公里處,是城鄉結合的自然村,東臨大運路,交通較為通暢便利,村域總面積504hm2。
1.3.2 村莊概況
于家溝村人口共102戶,總人口為275人。
于家溝是原平市杏樹栽植的發源地,栽培歷史悠久,種植規模較大,品質優良,特有的“園慶州”吸引了國內外多家果脯加工廠,遠銷日本、香港等地,是本村的主導產業,以大杏觀花采摘為主題,建設有鄉土特色農家樂。
于家溝村是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村落。
跟許許多多村落一樣,于家溝村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僅剩老年人在家務農。村莊交通較為便利,但由于位于山區,通行不暢,村莊環境依山傍水,東傍于家溝水庫,西靠六出梁山。周邊無工礦企業,空氣清新,氣候涼爽。
較為特殊的是,于家溝村同屬撤并搬遷類與特色保護類兩種類型。屬于撤并搬遷類是因為在《原平市關于做好“并村簡干”工作的實施方案》中,2019年6月于家溝村委會并入解村村委會。屬于特色保護類緣由為獨特的自然環境使于家溝杏聞名于世,以大杏觀花采摘為主題,建設鄉土特色農家樂已有基礎,于家溝村2011年被評為“忻州市一村一品”先進村,2012年被評為“原平市一村一品”先進村,原平市“旅游觀光”示范村,山西省旅游示范點。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根據《山西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的要求,對于家溝村進行規劃,并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根據于家溝村村莊特性,確定發展思路為“減量規劃、特色保留”。加快退宅還耕的進程,縮減投資,僅保障村民最基本需求,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實現土地重新利用和棕地改造。同時圍繞“杏產業”打響品牌,做好鄉村旅游的文章,讓游客觀賞千畝杏林,品味黃杏神韻,穿越百年時空,領略農耕文明,著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于家溝黃杏打造成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農業名片。
立足現有產業、生態、村落等鄉村資源,充分研判現狀以及省市政策,做減量規劃,做大旅游品牌,村莊以“旅游興村、杏園富民”為發展思路,將于家溝村形象定位為千畝杏林、“杏”福村莊,打造為以黃杏為代表、水果種植產業為特色產業的省級生態旅游示范村。
3.3.1 村莊建設重點
以“減量規劃、合理布局,整體推進、重點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講求實效、技術可行,以人為本、村民參與”為原則,依托黃杏等水果種植業,拓展產業鏈,使產業得以振興,實現村莊經濟發展、農民收入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村莊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通過環境改善吸引更多游客駐留。生態得以保護,土地得以充分利用與整合。
3.3.2 村莊分區管控
將村域范圍劃定為生態空間、農業空間與建設空間。
(1)生態空間。
以現有三調初步成果的地類及其分布為基礎,修正已有生態保護紅線成果的范圍、邊界,確定于家溝村村域無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保護極重要及重要區域所對應的三調成果認定為喬木林地、其他林地、灌木林地、其他草地等地類分布區,對應村莊用地分類為林地(生態林)、自然保留地,結合現狀調研,將三調未標明的水域明確范圍,與林地、自然保留地共同劃為一般生態空間,共同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2)農業空間。
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以現階段三調成果為基礎,修正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成果的范圍、邊界,確定為村域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空間和村域建設邊界以外的農業生產適宜區和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及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潛力區等區域所對應的三調初成果認定為耕地、園地(含可調整園地)、農村道路、設施農用地、溝渠等地類分布區劃為一般農業空間,一般農業空間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共同構成農業空間。
(3)建設空間。
根據于家溝村為搬遷撤并類村莊類型的屬性,按照“整體減量、局部增量;剛性控制、彈性調整;集約節約、布局優化”的原則,結合村莊規模預測,減少低效和閑置建設用地,劃定村莊建設空間規模為4.81hm2。
充分挖掘于家溝村生態、人文資源,規劃生態旅游路線及景觀旅游路線,建設以“杏元素”為依托的“生態、休閑鄉村旅游示范村,以此規劃43.5hm2采摘觀光區,并采用“林旅結合”協同發展,引導新體驗,建成全長7600m的運動綠道與2800m的休閑觀賞步道,設立7個林下驛站和12個果園休息點。
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應對村莊居民點宅基地控制規模,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法律規定,對于村莊北部長期無人居住而處于閑置狀態的破舊宅基地和土窯洞,通過脫適當經濟補償和土地置換等方式,騰退后復墾,如選用土地置換方式,建議隨撤村并點工作進度,由解村鄉政府統一安置。如選用經濟補償方式,建議可直接貨幣補償,也可以復墾后進行蔬菜大棚建設后,以老宅經濟換算入股的形式獲取分紅經濟補償。
不再對村莊增設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但考慮到村莊空心村現象明顯,實際居住人口均為老年人且搬遷難度現階段較大,因此將原村委會改造為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所,滿足暫時無法搬遷的老年人口的需求。未來于家溝村將重點發展旅游業,成為解村的旅游節點,因此在村委會廣場西側增設一處游客服務中心,并在內部兼設圖書室。將村委會南側現使用率較低的旱廁拆除改為戲臺。全方位促進于家溝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
為充分激發旅游活力,于家溝村已對建筑立面風貌整治;對大街小巷陳舊垃圾、亂堆亂放雜物和殘垣斷壁進行清理整修;粉刷村內墻壁,文化墻繪制;進村道路兩側及村中植綠種樹;以大杏觀花采摘為主題,建設鄉土特色“農家樂”。從公共空間整治、村莊綠化、宅院空間、景觀小品、生態空間環境提升及塑造五個方面全方位對村莊進行風貌整治。
立足村莊實際,對無人居住的老宅、年久失修的廢棄宅院進行復墾,退宅還耕后根據人口情況在并入地統籌考慮移民安置工作,逐步實現村莊搬遷工作。
對村莊特色進行深入挖掘,并結合村莊便利的交通、安靜的環境、清新的空氣,保留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與花香、純樸的民風、清新的綠色食品,促使村莊成為現代“世外桃源”。在此基礎上,統籌考慮村莊的分區及管控,對村莊公共服務配套優先考慮滿足旅游需求,緊抓鄉村特色做好“旅游+”規劃的文章,刺激村莊的蓬勃發展。
每個村莊都有自身特色,針對已經確定為搬遷撤并類型的村莊,不能任由其隨意發展,也不能將其“棄之不管”,應緊抓村莊特色,充分挖掘村莊生態、人文資源,使村民搬遷后村莊不沒落,也實現村民居住在異處,產業留在原村,實現村民居住與產業的平衡,不僅促成村民搬遷后有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環境,原村莊也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