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西南醫科大學 瀘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局 四川瀘州 646000)
2020年初,我國爆發了NCP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舉國上下采用居家隔離的方式進行防疫,安全健康的住宅受到大家高度重視。盡管住宅本身并非導致人類非健康的因素,但是它可以為人類創造更加有利于健康的居住環境,城市住宅設計不僅要滿足其相應規范的要求,也應該滿足公眾對其利益的訴求。本文試圖從NCP對住宅設計警示的相關問題出發,探究安康住宅設計的相關方法,力求為住宅設計提供些許思路。
NCP看似是一個健康問題,實際上體現出了人們對于安居生活的渴望。住宅設計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不可謂不完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住宅有了更多的要求。從NCP防控期間舉國居家隔離的情況來看,以往的設計有時難以滿足大眾的需求,安全、健康等理念亟需引入其中。以下簡列幾個在住宅設計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1.1 住宅平面通風效果不佳
為了提升用地利用率,現在住宅較流行塔式設計。塔式住宅中,戶型往往為單面通風設計,難以形成對流風,并在廚、衛外部多設計較窄的外凹天井,導致產生“風閘效應”,天井內空氣橫向流動緩慢,使得含有病菌的微細水珠易上下浮動,進入其他樓層;同時一層多戶的塔式住宅內部人員密集,房屋進深大,中部電梯廳、樓梯廳常是封閉空間,缺少自然通風窗口,通風效果極差,增加了疾病傳染的危險。
1.1.2 住宅平面日照效果不佳
陽光不但能提高室內的舒適度,而且具有殺菌消毒的衛生作用,對防疫具有積極的作用。部分現有住宅設計中,項目為了達到“闊庭圍合景觀”、“大陽臺舒居環境”等目的,部分住宅設計易忽視平面朝向、相鄰構架對自身日照的影響,以致圍合布局中東西向住宅日照時長難以盡如人意,上層大陽臺也對下層住宅客廳等產生較大日照遮擋。
1.1.3 住宅平面缺少可變空間
NCP防控要求,住區居民需實時保持衛生清潔,注意病毒消殺等隔離工作。隔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傳染源控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防止其向外擴散;一種是將傳染源阻隔在一定區域范圍之外,防止其向內散播。[1]
但是,在住宅平面單體設計中往往這兩類設計:①對于隔離在內的做法。在防疫期間,部分家庭面臨部分家庭成員需要隔離,但是又無多余住房可供使用,隔離人員與非隔離人員同處一套住宅內部,衛生間等部分房間仍需共用,仍存在暴露在病毒中的情況。住宅平面內缺乏設計獨立隔離的房間,家庭成員間交叉感染風險較大。②針對隔離在外的做法。很多住宅戶型設計缺乏病毒消殺的空間,大多數人只有進入室內后才能對病菌進行處理,室外病毒仍舊被直接帶入室內,室內外缺少可變功能的過渡空間。
1.2.1 地面部分豎向聯系過緊密
在類似NCP防疫期間的SARS“淘大花園”事件表明,疫情的傳播在建筑豎向設計上也存在很大的關系。現今住宅設計往往采用標準層的設計做法,衛生間、廚房等容易滋生細菌的房間在豎向上完全重疊,一旦發生疫情,病菌極易在這些房間的豎向管道中進行傳播發散。
此外,很多住宅底部設置有餐飲店,排煙設計不完善的情況下,有毒有害氣體也容易通過煙囪、通風道等侵入住房,影響住區居民健康和安全。
1.2.2 地下部分豎向設計缺考究
在隔離期間,不得已的居家出行往往需要利用到私家車等工具,這使得在地上空間納入我們思考的同時,地下部分空間也引起了大家的反思。現今地下室大多采用純封閉埋地式設計,室內空氣渾濁,沒有自然采光和通風,空間體驗較差,不利于潔凈空氣的輸入和疫情的防控。
在現有住宅設計的基礎上,筆者通過NCP防疫警示的相關問題,嘗試對住宅平面通風、采光、可變空間的設計和豎向地面空間、地下空間的設計提出設計的優化思路,以供大家參考。
2.1.1 優化平面通風設計
通風是減輕室內空氣污染和防止疫病傳染的主要途徑。根據衛生標準,室內空氣中的CO2濃度應小于1‰,測試表明,早晨打開居室門窗,在低風速條件下,有“穿堂風”的情況下,2-8min室內空氣即達到衛生標準,否則需要至少40min。因此,在滿足設計規范要求的開窗面積等指標的同時,臥室、起居廳應有與室外空間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風,單朝向住宅應采取通風措施,使室內新鮮空氣與污濁的空氣進行有效的交換。
為達到良好通風效果,“塔式住宅凹口深度和寬度比應≤2:1,最小開口寬度≥3m”[2],中部樓梯、電梯廳應有自然通風窗口。在瀘州等夏熱冬冷的地區,宜盡量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的一梯兩戶板式住宅,以便南北通透,利用穿堂風優化室內風環境,減少空氣中病菌濃度。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引入空氣“新風系統”,滿足特定環境條件下人體對自然通風的需要。
2.1.2 優化平面日照計
首先,在建筑平面朝向上,應保證住宅室內有充足的日照以便獲得大量的紫外線。南向、東南向、西南向獲得的紫外線較多,而東西向日照只有南向的一半,其余兩個方向更少,因此,住宅平面應盡量采用南向或偏南朝向。
其次,住宅各類房間設計應滿足規范中要求的最低日照時長。如每套住宅至少應有一個居住空間獲得日照、老年人居住建筑日照標準不應低于冬至日日照時數2h、舊區改建項目內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標準不應低于大寒日日照時數1h等。
再次,住宅平面設計應盡量減少相鄰構建等對日照的遮擋。廚房靠北墻設置時,宜留出寬度不小于1.2的采光口或陽臺,以便餐廳區域有足夠日照采光。南向封閉陽臺長度不宜超過1.5m,以保證下層住戶陽光直射室內的時間,達到日光紫外線消毒的目的。[3]
2.1.3 平面納入可變空間設計
推薦設計帶衛生間的臥室,平時方便居住者使用,特殊時期,如果家里出現成員需要單獨隔離的情況,也可以轉換為獨立的隔離房間。
同時,借鑒醫院消毒殺菌空間設計理念,在戶型設計中引入在特殊時期可以轉換為消毒殺菌的空間。如在入口處增加設備平臺(或儲物間、入戶陽臺等),平時可以作為功能空間使用,防疫期間可以獨立隔離該空間與室內環境聯系,作為室外和室內過渡的區域,“入戶消毒”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形成緩沖區。避免直接將污染物帶入客廳及社交空間。
2.2.1 優化地面部分豎向設計
借鑒公建的設備轉換層思路,對住宅一定層數豎向位置設置“轉換間”,對廚房、衛生間等濕潤空間進行豎向空間上的轉換,避免疫情期間病菌毫無阻攔的在豎向進行傳播擴散,也可以對住區外立面設計產生極大豐富。
盡量發展純住宅設計,減少住宅底部餐飲店的設置,如不可避免時,煙道等也應進行合理歸置并直接通出住宅頂層屋面,防止有毒有害氣體污染。
2.2.2 優化地下部分豎向設計
在地下空間的設計中,盡量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風,改善地下空間的舒適度和潔凈度。①橫向上,對地下空間頂板采用局部開口處理,設計采光天井。天井頂部周圍采用景觀化柵隔遮擋,保證安全,地下室天井內部可種植綠植,優化室內環境的同時實現自然采光。②縱向上,根據地形結合半地下空間進行合理使用,在側面開設高窗,實現氣流的循環和空氣的潔凈。
優化住宅設計也是對城市居民居住環境的優化。NCP給與我們陣痛的同時,促使我們對原有住宅設計進行反思,也給與我們對住宅設計方法進行探索的機會。在新型防控背景下,通過對住宅設計方法的反思和優化,住宅設計一定會更加科學合理,住宅居民生活環境一定會更加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