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平,張華余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哈尼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66199)
實現山羊生態養殖, 能夠有效地改善山羊肉制品品質,使當地的山羊肉制品獲得更多市場認可, 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1]。 為有效發展山區山羊生態養殖,必須對其各項關鍵技術加以充分把握,并在實際養殖生產過程中合理地應用這些技術,力求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態養殖技術對于改善養殖成效、 促進當地養殖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進行山羊生態養殖的首要步驟是對羊舍選址進行科學規劃, 在展開規劃的過程中, 必須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應對溫度、濕度、水文狀況、氣候等各方面信息加以綜合),以此科學進行選址。 至于羊舍類型,一般選擇修建雙坡單列式和高床漏縫式,使用木材或者使用磚木進行羊舍建造[2]。 值得注意的是,應在規劃過程中考慮積糞池或者沼氣池建設, 以便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工作。
只有保證飼料充足供給,山羊生態養殖才能順利進行。 為有效促進草料四季均衡、數量充足、品質優良,應從實際山羊飼養規模和山羊生態養殖業發展目標出發, 科學規劃牧草種植方案,充分利用空閑耕地、空閑果園地和退耕土地展開牧草種植。在進行牧草種植前,應注意結合山羊品種合理確定牧草種類(可以選擇牛鞭草、黑麥草、玉米、甜高粱等)。 在牧草生長旺盛時節(夏秋季節), 應注意有意識地收集和儲存野生牧草和農作物秸稈,應用這些材料制作干草料,保證四季飼料均衡供給,使得山羊在冬春季節也能擁有足夠的飼料。 除制作干草料之外,還應有意識地應用青貯技術改善飼料口感,以此改善飼料利用效果。
不同的季節,山羊采食量也會有所不同,為充分滿足山羊正常生長需求、充分保證山羊擁有生長所需營養,在生態養殖過程中,應認真對牧草生長規律和當地氣候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合理確定放牧補飼方案,在不同的季節采用不同的放牧方式。 由于山羊有夜間采食的習慣, 因此在進行山羊飼養時應充分考慮山羊的這一習性,合理展開放牧補飼工作。 在完成放牧2~3h 后,應根據山羊的采食情況和實際饑餓程度,合理地展開補飼(一般選擇優質牧草或者混合顆粒精品飼料進行補飼),充分滿足山羊對于飼料的需求,保證山羊擁有生長所需的足夠營養物質。 補飼過程中應遵循先粗后精、先干草粉后青貯料的原則,禁止使用發霉變質飼料等質量不達標的飼料。 此外,對于山羊飲用水也應加以嚴格控制,保證其溫度適宜(一般在28℃~35℃左右),不能使用污濁水或者冰凍水,充分保證山羊健康。
有效防治山羊寄生蟲病和疫病, 是確保山區山羊生態養殖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3]。 為此,山羊養殖戶必須加強思想認識,充分做好山羊驅蟲防病工作,避免因寄生蟲病或疫病而導致經濟效益嚴重受損。 在展開驅蟲防病工作的過程中, 應樹立“防大于治”的觀念,將疾病預防作為防治工作的核心,及時展開驅蟲滅螨工作、為山羊接種疫苗,充分防控山羊疾病。 在展開驅蟲工作時,應注意合理確定驅蟲周期(一般而言,根據季節變化合理進行確定, 在夏秋為寄生蟲多發期每個月展開一次驅蟲工作,冬春時節則每季度展開一次)。 在山羊接種疫苗時,應針對重點疾病(口蹄疫、羔羊痢疾、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展開針對性處理。 應嚴格遵行免疫程序,一旦有山羊表現出臨床癥狀,立刻進行病羊和疑似病羊隔離處理、羊舍消毒處理、糞便無害化處理。
合理確定山羊出欄時間、適時出欄是有效改善山羊品質、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確定山羊出欄時間應結合市場需求和市場規律進行,一般而言,在越冬前草料豐富的時候,可以在短期內展開高效的舍飼育肥工作(時間在60~90h),使用青貯料和混合顆粒飼料對山羊進行合理飼喂,允許山羊自由采食、飲水,以此讓山羊在短時間內實現增重目標, 加快羊群整體的周轉速度,有效地減輕羊場在冬季的飼養壓力,避免出現羊群在越冬過程中掉膘乃至死亡等現象。
總而言之, 基于山區山羊生態養殖對于改善山羊肉制品品質、提高山羊養殖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作用,應建構起對于山羊生態養殖的全面認知,充分把握羊舍規劃、牧草種植、放牧補飼、驅蟲防病、山羊出欄等各項山羊生態養殖關鍵技術,確保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展開養殖, 從而取得理想的養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