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魯

張謇是晚清著名實業家,他興辦的大生紗廠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與驕傲。因為有了大生紗廠,江蘇南通從一個落后的縣城逐漸成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名城。張謇興辦的大生紗廠與慈善事業,為當時與后世帶來無窮福祉。
張謇是江蘇南通人,從小成績優異,關心祖國命運。中日甲午戰爭那年(1894年),張謇剛好考中光緒甲午科狀元。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舉國若喪考妣,張謇徹夜難眠。“如何反敗為勝、重新崛起?”張謇意識到,傳統仕進之途已經不能有效地救中國了,應該另尋報國之門。有一天,張謇徘徊街頭,一位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話使他有了很大觸動。李提摩太說:“若中國不能普及教育、公共衛生、大業實業、推廣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發達。”張謇反復思考,認可了傳教士的話,毅然走上“實業救國、慈善救民”的道路。為此,他拋棄官職、經商下海,成為一名不當狀元的狀元郎,為世人所不解,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他、效法他、追隨他。
張謇很有經濟頭腦,選擇了紡織業作為終生奮斗的領城,“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以衣為首要。張謇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把自己創辦的實業取名為“大生”,這個詞富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共有的理念,要使蒼生蒙福,為此要勇敢地作為。張謇的實業扎根中國社會,緊跟中國國情與世界大勢,經歷數十年起伏,最終大生紗廠取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全國經貿的流通,乃至商品出口都做出了貢獻。張謇通過大生紗廠大量吸納鄉民、流民、災民入廠做工,在穩定治安、解決就業、創造財富各方面都創造了奇跡。創辦實業使張謇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重收獲,在榮譽與財富面前,張謇沒有改變自己,保持了本色,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與慈善事業。實際上,創辦實業不過是張謇獲取資金的途徑罷了,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業的振興。江蘇南通是南北交通要道,同時也飽受戰火蹂躪,民生凋敝,張謇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財力與心血。他興辦了諸多慈善公益事業,其慈善事業覆蓋當地社會貧困階層,形成近代較為完善的地方慈善體系,近代南通的慈善事業深深烙上張謇個人的印記。
對于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張謇曾這樣對其子張孝若說:“慈善雖與實業、教育有別,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兒須記之。”
張謇主張“社會比之國家更為重要”,這是他慈善思想的根本,在近代中國慈善公益事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張謇的慈善思想吸收了傳統的政治、倫理觀念,還加入救亡圖存、改良社會的近代觀念,使張謇的慈善事業與一般意義上的“善舉”“義行”區別開來,成為中國近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反復申明慈善的重要性:“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在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他認為:“凡事必先智,啟民智必先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達,乃先實業;實業、教育既相資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屬于積極之充實者,最要為教育;屬于消極之救濟者,最要為慈善。教育發展,則能率于以增進;慈善周遍,則缺憾于以彌補。”可見張謇把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看作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實業是最基礎的最根本的,其次是教育的發展。這二者發展以后,慈善事業是起彌補作用的,是其理想的重要補充。張謇有著很強的整體觀念,他把慈善當成一個整體,從社會需求的方方面面入手,實施有成效的整體求助。把慈善與實業、教育一起歸為地方自治的三大維度,是張謇慈善思想的卓越之處。1896年,張謇興辦儒寡會,專門救助寡婦、節婦,改善女性生存環境、提高女性地位。1905年,張謇興辦育嬰堂,專門收養嬰兒。1914年,張謇興辦貧民工廠,專門招收貧民做工。1915 年,張謇資助警察局興辦濟良所,幫助娼妓改過自新。1916年,張謇興辦殘疾院與盲啞學校,提高殘疾人生存技能。并且興辦養老院與棲流所,收容、改造乞丐,孝養老人,實踐了孟子的濟世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張謇還特別看重臨終關懷,興辦醫院與義冢,使“死有所葬”,將仁愛心發揮到了極限。張謇還興辦女工傳習所、博物館、圖書館、劇場、公園等公益機構,為社會建設做出了貢獻。張謇聘請了當時的名家沈壽來南通開辦女工傳習所,專事刺繡藝術教育和創作。由沈壽和張謇共同創作的刺繡理論著作《雪宦繡譜》,是中國刺繡史上一部刺繡理論與實務操作兼及的專門著作,是刺繡里面最珍貴的財富珍寶。這部吳地蘇繡名著是沈壽畢生刺繡技藝研究的總結,沈壽的口述得益于張謇的幫助和整理才得以出版發行。梅蘭芳、歐陽予倩等藝術名人都曾受其邀請,來南通演出。由此也可見張謇是一個熱愛文化且熱衷傳播的資本家。
南通成為當時中國1700多個縣中,率先初步建立幼有所撫、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地方。我們驚訝地看到,張謇所做的慈善事業其實已超出了慈善的范疇,其實,他是以實業來行使政府職能,辦學、辦廠、辦醫院,經濟、文化、衛生,他樣樣都來,而且樣樣都能辦好,這是在晚清時期產生的一個特例,應該說齊頭并進是當時“實業報國”思潮下產生的一個成功案例。
張謇提出,“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故踴躍從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辦事,亦本此意……人恒以壽為重,其實人之壽不壽,不在年歲之多寡,而在事業之有無。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雖早夭亦壽,無益于地方,即活至百歲,奚得為壽。”可見張謇的慈善背后,體現著他的人生哲學和他的世界觀。
張謇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熏陶之外,我們還能從他的身上依稀看到佛教徒的志趣。據史料記載,近現代以來,南通就是凈土宗盛行之地,張謇曾在狼山修建寺院,并恭請太虛法師蒞臨南通講經說法。
因為有了張謇及大生紗廠,南通實現了飛躍。人們從大生紗廠看到了民族工業的希望。人們記住了張謇,不僅因為他是實業家,更因為他是慈善家。卡耐基有句名言:“財富應為社會所有,把財富帶進墳墓是可恥的。”對比起來,張謇的哲學高度不亞于西方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