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雨 杜凱



摘 要:金銀器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歷來為世人所喜愛,具有各種美好的寓意。含山博物館館藏北宋銀果盒為佛教舍利瘞埋的葬器,有著特殊的功能、特別的器型、特有的紋飾。其珍貴稀少,具有多重價值、多重意義,內涵豐富,可觀性高。
關鍵詞:褒禪山;銀果盒;佛教;舍利瘞埋
1967年春含山縣褒禪山寺寶塔地宮出土了一些唐宋寺院文物,其中有一套珍貴的銀果盒,相關的文物出土情況和介紹也已公諸于眾[1]。2004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中指出,全國出土的北宋后段“銘記年代或年代確切的金銀器有五件”[2],而含山博物館所藏北宋大小銀果盒獨占兩件,由此可知其稀見與珍貴。前人詳于介紹,未深入考證和賞析,本文試從功能、器型、紋飾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其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以求教于方家。
1 特殊的功能
含山博物館館藏銀果盒(圖1)一套兩式,因其形似瓜果,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取名為果盒。其實際功能和用途不同于常見盛放水果的銀質果盒,而是與佛教舍利瘞埋制度有關的葬器。據《大藏經·佛滅度后棺斂葬送經》記:“佛告阿難:‘吾雖滅度后,留缽及舍利。若有賢者,肅心奉養,終皆升天。”其中提到“肅心奉養”佛的舍利,“終皆升天”。由此可見,人們瘞埋和供奉舍利最初是為了“終皆升天”的愿望。
盒作為舍利盛放器皿,常見于地宮發掘。含山博物館館藏銀果盒器型較小,出土時盛放著五色舍利數枚。同時小銀果盒上鐫有文字:“和州在城廂清信弟子趙永康捨銀合壹隻舍利并薩菩石及宋通錢貳佰文,保平安元豊三年八月題”,明確表明了其用途和功能。銘文清晰的記載了佛教信徒趙永康供奉了“銀盒”“舍利”“薩菩石”“宋銅錢兩百文”四樣物品,反映了當時的舍利瘞埋制度。其中“薩菩石”就是菩薩石,即水晶。舍利的來源也很清楚,是趙永康捐贈的。士大夫收藏和施舍舍利的記載僅見于蘇軾《舍銅龜子文》[3],含山博物館小銀果盒又提供了實物證據,對研究中國舍利瘞埋制度意義非凡。
從現有的北宋舍利盒情況來看[4],這樣成套的舍利盒較為罕見,唯有浙江黃巖靈石寺出土過相似文物。
2 特別的造型
大銀果盒,銀質,上下蓋,子母口,表面鎏金,表層氧化呈灰白色。整體為寶相花造型或寶蓮花造型,寶相莊嚴,流光矚目。盒頂、盒底皆是寶蓮花形,十棱即十瓣,是八瓣蓮花的變形,象征佛光普照的十方世界?!鞍死怏w金銀器是宋代富有特色的造型”,而縱觀出土的金銀器,十棱體金銀器不常見。十棱完美對稱,技藝高超。盒頂又如傘蓋,即華蓋,是佛說法或講經論道時,籠罩遮覆在佛頭頂上華麗的傘形狀裝飾。象征佛逝后依舊說法于天地間,表達了佛的宏愿和大慈悲。盒底如蓮花,象征佛脫六塵,脫胎于塵世間,而高于塵世間。告示人們,得道成佛,需脫塵而修。上有華蓋,下有蓮花寶座,同佛升堂講法時的狀態一致。
大銀果盒造型獨特,它首先繼承了瓜棱型瓷器的造型。如黃巖靈石寺塔第四層北天宮鐵函內出土的北宋乾德四年(966)青白瓷盒與之相似,但其棱數為八,上下平整,易于安放,有別于大銀果盒。其次,俯視大銀果盒,為十棱(瓣)形,與葵花形銅鏡極似??ㄐ毋~鏡為唐代首創,使用普遍,深受百姓喜愛。從盒頂到腹部的紋飾中間有明顯的一道折痕,層次分明,與銅鏡有著較多共同性。由此可知,大銀果盒吸收融合了多種造型,才形成現獨特的造型。
小銀果盒,高4.5厘米,口徑7.4厘米,銀質,上下蓋,呈圓形。蓋弧度大,非平面,與同類舍利盒相比更具立體感和美感。因其邊厚內薄,上下略有變形。其造型古樸,光澤流動,異常美麗。浙江黃巖靈石寺舍利銀盒大小與之相似,也成套裝,由內到外分別是金、銀、銅。如從早期的函、舍利塔、金棺銀槨等舍利容器的先后演變思考,舍利容器從大到小,從精致到樸素,從復雜到簡單,體現了舍利信仰的變化。從同時出土的舍利可以看出,瘞埋的舍利替代品增多,不局限于舍利。隨著佛教的深入發展和傳播,人們越來越重視佛教,尤其是北宋時期皇帝和士大夫的推崇,加上“禪教相參、儒佛并舉之風”,對舍利的需求和渴望增多,出現大量的舍利替代品。
3 特有的紋飾
大銀果盒在接口處各有一道制作精細的花紋圖案,上下一致。這種花紋圖案為珍珠地纏枝紋(圖2~圖4),又稱為珍珠紋襯地花朵纏枝紋,可細分為珍珠地紋和纏枝紋兩種。這種組合式的紋樣多見于北宋年代瓷器上,一般又稱為珍珠地劃花,集中出現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最早出現在河南密縣,出土最多則在河南登封窯。這種紋飾出現在唐代金銀飾上亦不多見,如鎮江博物館館藏丹徒丁卯橋出土的鎏金鸚鵡蓮瓣形帶蓋銀盒通體帶有類似襯底紋。不過這種紋路較為細小,密密麻麻,因此稱為魚子紋。從周邊連續的纏枝紋和蓮瓣盒形等推演,金銀器上的珍珠地紋極有可能由魚子紋逐漸演變而成。
后世金銀器上也極少,僅河北定縣靜志寺地宮出土的北宋金棺和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遼代鎏金銅飾有類似珍珠地紋飾。其中纏枝紋為忍冬纏枝紋,“是波狀組織,間以花或葉,有的是單向,有的是雙向,花或葉一般呈三叉狀,或三個花瓣、或三個葉片與一個瓣或葉相對排列?!比潭唇疸y花,因凌冬不凋,喻示人的靈魂不滅,常用于佛教。上下各一層,紋路前后相續,首尾相接,預示著生生不息、輪回不已的精神。又線條流暢,像浮動的流云紋,舒卷漫天,象征著高潔神圣,以及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向往和描繪。整體正如佛家所言,“一花一木皆世界”。
小銀果盒素面無紋,但“需要注意的是,沒有紋飾的素面也可以視為一種紋飾”。這反映了宋代金銀器仿古的一個趨勢??诟固幙逃秀懳囊恢堋9艜r“文”與“紋”字通,文字也可視作紋飾的一種。字體有著明顯的歐柳體痕跡,鐵畫銀鉤,清秀峻麗,有別于雕版印刷品上的宋體字。
4 結語
含山博物館大小銀果盒的出土和發現,從功能、造型、紋飾等方面反映了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首先對考古和文物研究有重要意義,功能上作為套裝舍利盒,不同于一般銀果盒;造型上有別于其他舍利容器;紋飾上又有別于其他金銀器,明顯吸收了瓷器、金銀器、青銅器等多種元素。另大銀果盒口腹紋飾,呈條帶狀,常見于敦煌和石窟等佛教勝地,又與石畫、石刻聯系緊密,呈現了多元化融合發展的趨勢。其次學術意義明顯,主要體現在佛教研究。盛產珍珠地纏枝紋的河南、河北、山西一帶,佛教在這里的發展淵源深厚,地處長江附近的含山與佛教南傳之間的聯系發人深省。最后文化教育意義深遠,“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這些文物作為實物文獻,真實地保存了近千年的歷史痕跡,是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僅能激發人們強烈的家國情懷,也能激起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護和繼承的隊伍中。■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楊伯達.中國金銀器玻璃琺瑯全集2 金銀器(二)[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3]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蘇軾全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4]冉萬里.中國古代舍利瘞埋制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