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瑤

摘 要:“算籌”是算盤發明之前我國最主要的計算工具,遵循十進位制,簡單且科學。春秋到宋元這兩千年間,我國很多學科的發展都與算籌密不可分。它在我國科技文化進程中留下的印記永遠不會磨滅。
關鍵詞:算籌;十進位值制;計算;發展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四則運算不再困難。我們能夠依賴的計算工具太多了,小型的有計算器,大型的有計算機,連手機都有計算功能。古代沒有電子計算設備,人們如何運算呢?有個詞叫“屈指可數”,難道古人真的掰著手指去數嗎?這確實是一種方法,不過很快就被各種運算工具取代了。《周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古人起初結繩計數,有幾個數就打幾個結;后來用刻契代替結繩,在木片或獸骨上刻劃痕跡來表示數目;再往后就出現了算籌。
算籌,又叫“籌策”,是算盤發明之前我國最主要的計算工具,多為竹子、木頭、獸骨等材質,也有用象牙、玉石或貴重金屬制成的。老子云:“善數(者)不用籌策。”善于計算的人不需要算籌,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人還是需要它的。由此可知,春秋時期算籌已經普遍使用。河北博物院展示有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玉算籌和骨算籌。算籌平時放在算袋中,避免丟失。《舊唐書·輿服志》中有 “一品以下文官并帶手巾算袋”的記載,說明算袋是當時不可缺少的物件,古人隨身帶著它,便于計算。
算籌使用十進位制,又稱“十進位值制”,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十進制”,就是“逢十進一”;二是“位值制”,意思是,數碼位置不同,表示的數值就不同,如數碼“9”,放在個位上表示9,放在十位上就表示90。我國商代的文字中就有“一、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表述,到算籌計數和運算時,十進位值制更是普遍應用。算籌使用的這套法則,如今全世界都在沿用。
算籌如何計數呢?《孫子算經》記載:“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縱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算籌有縱、橫兩種排列方法,都表示數字1—9。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縱橫相間,以此類推,遇零置空。比如表示2019:個位是縱式的9,十位是橫式的1,百位是0,空出來,千位是橫式的2。位與位之間縱橫變換,不會混淆。
算籌能計數,也能計算,它能完成四則運算和開方,還能做特定的演算[1]。由此,方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此外,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工程學等也離不開運算。后來,算籌逐漸被算盤取代,最晚到14世紀(元末),算盤已具有現代的形式[2]。可以說,從春秋時期算籌普遍應用,到宋元之后算盤逐漸普及,這之間的兩千年里,很多學科的高度發展都與算籌密不可分。
運算支撐科技發展,科技又促進運算工具的革新。人類起初用手指算數,后來學會用工具輔助計算。從結繩、刻契到算籌、算盤,再到計算器、電子計算機……運算工具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如今,各種先進的計算設備層出不窮,算籌早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中。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時,也請不要忘記,中華五千年智慧流轉中,曾經有一種叫“算籌”的計算工具,為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默默地付出了兩千多年。
算籌纖細、輕巧,但它完成的運算卻龐大、繁復。如今,算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在我國科技文化進程中留下的印記永遠不會磨滅。問君能有幾多“籌”?發展的腳步不停留!■
參考文獻
[1]李中恢.中國古代算籌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8(19).
[2]劉博.計算工具發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