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鳳



摘 要:含山博物館收藏春秋竊曲紋直耳鼎,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春秋竊曲紋直耳鼎,給春秋竊曲紋直耳鼎一個展示的平臺,而且還可讓人們更好地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經濟、政治形態等進行研究。在新時期,對歷史文物的傳承與發展也存在許多矛盾,許多博物館在深入挖掘文物內涵的時候,要結合歷史文物的時代特征進行分析。因此,在深入挖掘、賞析含山博物館藏春秋竊曲紋直耳鼎的文化內涵時,要結合其所處時代特征、結合相關歷史背景進行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藏;青銅鼎
我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悠久的歷史文物不僅承載著歷史時代的獨特印記,而且也為中華民族注入活的靈魂。在新的時期只有深入加強對歷史文物內涵的挖掘,才能夠推動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保證博物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同步提升。
鼎作為我國古代統治階級權力的標志,具有明尊卑、別上下的作用。奴隸主的等級越高,使用的鼎數也就越多。鼎是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的重要標志。盡管鼎最初只是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但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
青銅銘鑄是鼎的胚胎,闊大威武是鼎的儀容,天子九鼎是鼎的氣質,鼎的身世則是華夏文明。鼎的主要造型按其形制其主要分為圓鼎、方鼎和異形鼎等。按其用途則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鑊鼎、升鼎和羞鼎。鑊鼎的形制特點主要為:這類鼎的形體一般都十分巨大,并且不配蓋子,主要用來煮生肉,等同于現在用的鍋;升鼎稱為正鼎,其用途為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煮熟了的肉,等同于現在所用的大碗;羞鼎則是用來盛放佐料和肉羹的,與升鼎配合一起使用因此也叫作“陪鼎”。
含山博物館珍藏的這件青銅鼎(圖1),為立耳淺圜底蹄足式(圓鼎),應為盛放煮熟了的肉的升鼎。它通高31.5厘米,卷唇,敞口,口徑為25.3厘米。雙立耳微向外撇,耳高6厘米,寬約6.5厘米;外耳各飾有陰刻的弦紋兩道,內耳各飾有陰刻鳳紋一對(圖2),線條非常華麗,腹不鼓,收斂成圜底;腹下為短而粗的獸蹄足,高約10厘米。腹部有弦紋三道,在第一和第二道弦紋之間飾有6組竊曲紋的主體紋飾。每組紋飾之間用麥穗紋隔開并和兩道弦紋相連接,使每組裝飾紋飾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紋飾竊曲紋均由兩獸組成,并在兩尾部相連接,所交接之處飾有一變形的目紋(或稱乳釘紋)。這件青銅鼎從紋飾方法上看,它已放棄了商周時代在青銅器具上進行雕刻而形成的花紋圖案作為主體紋飾,而是采用了左右連續的6個模印花紋作為主體紋飾(圖3),進而使主體紋飾更趨于簡潔化和抽象化;從裝飾風格上看,主體紋飾采用的是寬雙陽線的手法,線條遒勁流暢,生動自然,在統一與多樣性之中顯得簡潔而不凌亂,統一但不簡單。因此,它應該是春秋時期的作品。
含山博物館館藏青銅鼎是1988年當地農民挖渠引水時,在一個山坡的西側偶然發現并上交的。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對現場的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別的遺留物,排除了墓葬和窖藏的可能性,推測可能是因戰火的關系,人們在逃亡時丟棄的。該青銅鼎從圖案紋飾上看,它缺少了中原地區那種粗獷和古樸的風格,多了些南方吳越地區的秀美之氣,
含山縣在春秋戰國時期地處吳頭楚尾,在長期的拉鋸戰中,含山縣在吳國的控制下也屬正常。因此,這件作品它應出自南方的吳越地區,為研究中原地區以外青銅文化,為研究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都提供了難得實物資料。該青銅鼎經安徽省文物鑒定站鑒定為館藏二級珍貴文物。■
參考文獻
[1]管丹平.博物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的實踐與思考——以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陳列”展覽提升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6):64-68.
[2]張程程.安徽博物院文創產品設計路徑探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8.
[3]張彩霞.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16年年會暨全國科技館發展論壇在安徽蕪湖成功舉辦[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4):93.
[4]呂欣靜.談博物館引進展的“再加工”——以安徽博物院引進展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9):97-99.
[5]裴世東.基于安徽九和收藏館的縣域民辦博物館發展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4(4):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