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蔓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傳統民居遭到破壞,有相當數量的傳統民居正在消失。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民居建筑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保護古民居刻不容緩。文章以豐都小官山建筑群為例,就當前對于古建筑的保護與發展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官山;古民居;古建筑;保護利用
1 引言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居住的建筑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而不斷變化,它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住房,更承載了當下的文化。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民居遭到破壞,有相當數量的傳統民居正在消失。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居就此消失,我們就會失去民族文化中最穩定的鄉村文化。如何保護傳統古民居,是城市化進程中繞不開的話題。
2 豐都小官山古民居概況
《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后治閬中。”豐都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2300多年。東漢和帝永元二年(90),豐都建縣。隋恭帝義寧二年(618)豐都設縣,取平都山下“豐民州”的“豐”和平都山的“都”字,改名“豐都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豐都單獨設縣,在“豐”字旁邊添包耳,改名“酆都縣”。1997年3月,重慶直轄市的成立,豐都自此隸屬重慶直轄市。1992年由于三峽庫區移民,豐都縣全縣搬遷,隨之留下了許多地面文物亟須保護,豐都小官山建筑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豐都小官山古建筑群位于重慶市豐都縣名山社區小官山彭家埡口,屬明清時期建筑,由王家大院、盧聚和大院、豐都秦家大院、會川門、周家大院、天佛寺等七處文物建筑組成,總占地22373.33平方米,建筑面積7669.41平方米。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物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同時研究民居建筑的風格對于了解當地百姓的生活和習俗有重要意義。
3 小官山古民居保護價值
3.1 考古價值
豐都小官山古建筑群是豐都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峽江地區古代民居的重要實物資料。該組搬遷文物建筑具有精神創造和物質生產兩重性功能,使它們攜帶的歷史信息包含了從意識形態、人類審美趣味到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條件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廣泛內容。與此同時,這些古建筑還能夠表達造就它們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內容,如木材加工、制造技術、運輸技術以及測量技術等多方面內容,從中更能反映出它們背后涵蓋的經濟社會狀況。這些古建筑身上的每一次改建都能夠反映當時那個社會的文化情況,這些痕跡都是人類發展變遷的歷史證明。
3.2 民俗價值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會對傳統古民居建筑的外形以及發展產生影響。自然因素包括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氣候條件,以及當時所具有的原材料資源等。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意識、社會生產力、民族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從這些方面來看,豐都小官山古民居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傳統民居有共通之處,建筑以橫縱相區分,以縱軸為建筑的主線,橫軸進行輔助功能的修建,進行組織建筑及空間布局。和其他地方的傳統民居類似,強調門庭院落。另一方面,豐都小官山民居作為川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典型的西部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布局對稱,因地勢原因變化較多,外墻厚重,石制,而院內以木門、木窗為主,門窗部分雕刻精美,空間通透,木構件采用穿斗式等。這些搬遷文物建筑的建筑形式是根據環境的不同,科學地靈活運用的典范。由這些建筑可以看到當地百姓的生活方式。如盧聚和大院,其前廳陳列盆景,左右次間分別陳列豐都榨菜制作場景、豐都豆腐豆腐乳制作場景,可以從中得知明清時期豐都百姓喜食榨菜、豆腐乳,已經具備了制作榨菜的生產水平。又如天佛寺的設立,據黃洵《改建天佛寺》記載,該寺原名天福寺,遠在縣城西郊,后毀于兵燹,明嘉靖十九(1540)改建,明萬歷十二年(1584)重修,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明朝時豐都人民的宗教崇拜。
4 古民居的保護與發展
古民居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佐證。傳統的古民居作為有特色的歷史性建筑,如果加以保護和利用,不僅可以從中獲取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還可以運用創新發展的思維,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進一步開拓其經濟價值,鳳凰古城就是個成功的案例。鳳凰古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在元明時期為五寨長官司司城,而在明嘉慶三十五年(1556)將原來的土城改為了磚城,康熙五十四年(1716)將磚城改建為石城。現在的鳳凰古城旅游區仍舊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在原有基礎上將居民居住區與旅游區分開,以沈從文的《邊城》為契機,打造了現實中的“邊城”。同時在古城內部仍舊最大限度地保留清代的古民居建筑,打造古民居博物館,從而在保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這也隨之而來一個不可被忽視的問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這些古民居建筑如何自處,如何在高樓大廈中占據自己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4.1 轉變觀念,以舊創新
以小官山古民居建筑群為例,開設民俗博物館,以舊創新。在這一點上,豐都政府重視豐都小官山建筑群的作用,并未因為其老舊而拆除,而是對它的開發利用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貫徹“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從積極的保護觀念出發,以旅游開發來促進保護,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建設了古民居民俗博物館,在保護古民居的同時,又促進了旅游消費,讓人們更了解自己的歷史,了解自己祖輩傳下來的風俗文化。不僅如此,豐都縣政府還打造了小官山主題公園。2017年,小官山民俗文化主題公園首次向游客開放,與節慶活動相結合,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讓游客在游玩的同時學習了歷史知識,成功地為古民居保護提供了新范例。
4.2 建立法律法規,完善保護機制
不少地方由于缺乏合理的保護機制,使古民居的破壞更為嚴重。建立健全相關保護機制,不僅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時還能夠彌補相關法律政策的空缺。因地制宜,根據城市發展規劃需要,編制針對性的古民居保護規劃,明確古民居建筑的保護范圍,從而為之提供法律上的保護。同時,對于古民居建筑破壞和殘損的部分,盡可能地保證其原真性的修復,避免不必要的改造,保證其“修舊如舊”,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那些古民居建筑中岌岌可危的部分。在修繕的時候,不僅要保證“修舊如舊”,還應當適當地保留歷史記憶,有些有背后故事的建筑破壞反而應當適當保留,以供后人進行歷史調研。組織專人對古民居的歷史遺跡開展文獻調查和田野調查,建立與之相關的文獻檔案,對不同類型的古民居建筑進行分類,從而為實現古民居的全面保護奠定基礎。豐都小官山古建筑群正是因為政府和文化部門有了這樣的保護意識,才使其能夠發展到現如今的主題公園。
4.3 宣傳保護,全民參與
古民居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發展歷程,是城市發展的珍貴資源,是居民情感的精神家園。加強古民居的保護,既是政府的職責,更是廣大居民的愿望。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民居建筑開始與旅游相結合,打造“歷史文化旅游”的方式吸引眾多游客,加大了古民居建筑的知名度,但與此同時,也加大了古民居保護的難度。當地文化部門應當合理開發古民居建筑,以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為輔。古民居的保護也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民的責任。通過社區宣傳、開展講座、新聞報道等方式,讓民眾了解保護古民居的重要意義,讓民眾了解到古民居既是一種物質財產,更是一種全社會的精神財產。一座城市正是因為有這些古民居建筑的存在,才賦予了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讓民眾形成一種文化自信與自豪感,自覺參與到保護古民居的隊伍中來,主動配合政府的保護,自覺抵制破壞古民居的行為,積極參與古民居的保護。
5 結語
綜上所述,古民居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產。通過古民居研究,可以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幫助政府去理解百姓需要,從而更好地發展城市。同時,古民居還能夠還原一個地區的歷史,探索歷史脈絡,了解城市的發展歷程。在現如今的時代背景之下,許多古民居建筑不再是以前的“擺設”文物,更多的是進行旅游開發,將文化與經濟相結合。但對于古民居的保護和發展需要有區別對待,因地制宜,不能機械性地復制粘貼,需考慮每個城市的文脈與整體性,在認識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時適當開發,使之形成“延續—挖掘—創新”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溫濤.晉東南漢族傳統民居的民族學分析——以山西省沁源縣古寨村為例[D].呼和特浩: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張瀟尹,陳蔚.文物遷建的保護規劃與展示利用——以豐都小官山古建筑群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4):118-122.
[3]丁勇,劉瑩.中國古民居與民族傳統文化[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66-69.
[4]呂紅艷.靈川縣長崗嶺村古民居與旅游開發研究[J].廣西地方志,2006(4):61-63+32.
[5]雷建林,唐青雕,李燕.淺析新農村建設中古民居保護與利用——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干巖頭村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4):25-27.
[6]羅愛紅,朱珠.古民居保護和開發的策略——以鎮江西津渡古民居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08(4):11-14.
[7]劉先覺.民居保護與利用的新思考[C]//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蘇州)論壇資料匯編,2006.
[8](西晉)常璩.華陽國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