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元琦
摘 要:生態博物館從誕生發展至今不僅在實踐上有了許多成果,也歸納總結了很多理論與規律,將其統稱為生態博物館理念。生態博物館理念可以用“四個保護”來概括,分別為整體保護、原地保護、自我保護、動態保護。將生態博物館理念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重要的意義和可行性,有助于有效保護遺產,合理開發利用遺產,協調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
關鍵詞:生態博物館;整體性遺產;遺產保護與開發
20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高速發展,社會和生態危機日益加深,人們對工業文明產生了厭倦感,出現了回歸自然、追求古樸的社會心態。生態博物館的觀念和實踐在這樣的社會和心理背景下應運而生。從法國誕生世界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以來,生態博物館相繼在各地設立。80年代生態博物館概念進入中國,90年代中期開始了最初的生態博物館實踐。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生態博物館先后出現民族村寨型、漢族農業區型、城市與社區型等不同類型。中國生態博物館理論成果大致可以歸納為六枝原則、“1+10”模式、城市社區生態博物館模式,蘇東海將其特征總結為整體保護、原地保護、自我保護、動態保護[1],可以說是對生態博物館理念的集中概括。
在遺產保護領域,同樣是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有識之士面對世界大戰對遺產的摧毀和戰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遺產的巨大破壞,呼吁保護遺產,隨著《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頒行,開始了全球性遺產保護運動。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文化遺產一詞逐漸在政府、民間、學界、媒體中出現,中國開始從傳統的文物事業逐漸轉向與國際接軌的文化遺產事業。在全球遺產運動的浪潮中,中國出現了一些與傳統文物類型不同的遺產類型,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等,這類遺產往往呈現出片狀、整體的不可移動性、內部的系統性、仍在使用過程中等特點。這類整體性遺產雖然沒有命名為生態博物館,但與生態博物館的特點吻合,可以用生態博物館保護的理念來指導其保護與開發。
1 整體保護
整體性遺產具有一定的占地面積,與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古遺址、古建筑等相比,其面積更大,且其內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由諸多點狀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需要采用整體保護觀進行保護與開發。整體保護就是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其內涵用于整體性遺產表現為兩點。其一,將遺產內的點狀遺產和整個遺產結合到一起,看成一個整體,不孤立地保護與開發某個單獨的遺產點。這當然不是說不保護其中的點狀遺產,而是在制訂保護規劃時,將點狀遺產納入整體遺產的框架中,不因個別遺產的保護破壞整體遺產的格局與風貌。這就需要點狀遺產的管理者有大局意識,遵循“五納入”的要求。例如,不因某個古建筑的保護而破壞街巷布局,不因某個街區的保護而破壞城市的整體風貌。其二,將整體性遺產看作一個點,與周邊環境與周邊其他遺產地結合到一起。整體性遺產是在對周邊自然環境適應和利用的基礎上建設而成,進行景觀設計,遺產與環境往往是一體的,環境對遺產既有功能性作用,也有美學作用,共同構成遺產獨特的景觀風貌,二者缺一不可,在遺產保護時必須注重對周邊環境的保護。此外,對遺產地進行開發時,還應兼顧周邊其他遺產地,合理設計旅游路線,統籌規劃,這也是整體保護的應有之義。我國對文物保護單位劃分了核心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設控制區、環境協調區等不同區域,每個區域的保護要求和措施都不相同,凸顯了整體與重點相結合的保護理念,整體性遺產應當借鑒其優秀的保護理念。
2 原地保護
原地保護的理念不同于博物館式保護。博物館式保護將遺產與其原生環境分離,將遺產搬運或搬遷到人為設計好的環境中,再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一個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的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遺產喪失了原有情境,又被人為地設計和創造了一個新環境[2]。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世紀瑞典的露天民俗博物館斯堪森,館長將瑞典農村建筑搬遷到他選定的館址斯堪森,用博物館式的保護方法對其進行保護和展示。原地保護則不同,不再搬遷遺產,而是就地保護,利用古遺址或古建筑改造的博物館就是原地保護的典型代表。選擇原地保護的遺產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周邊環境格外優美或重要,對遺產本體產生重要的景觀價值;遺產本體具有高超的遺產價值,但又不能移動或不宜移動;遺產本體與其中的建(構)筑物及可移動遺存共同構成了遺產整體風貌,若將內部遺存與遺產本體分離會破壞遺產價值。當一項遺產具有上述性質時,可以采用原地保護的理念進行保護與開發。整體性遺產不可移動,適宜使用原地保護的理念,其內涵又表現為兩點。其一,內部的不可移動遺存不搬遷。如遺產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在其原來的位置就地保護,不隨意搬遷,不脫離其原生環境。其二,可移動遺存不亂移。主要指適宜建立考古遺址博物館或公園的遺產內部的可移動遺存,應關注和記錄其出土位置,以后可于原位置展示,觀眾能一目了然其位置、形制、功能、使用情況等要素。
3 自我保護
自我保護是生態博物館理念最核心、最有價值的觀點,強調的是激發居民自我的遺產保護意識,樹立文化主人意識,讓居民認識到當地的遺產是祖祖輩輩創造并傳承下來的,他們對遺產有高度的話語權。還應認識到遺產不是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阻礙而是推進的重要因素,正確地發掘遺產價值,能夠帶動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提升。居民對遺產有了文化性和功利性的認識,就會自覺地、有意識地保護和開發遺產,不允許外界貶低和破壞遺產。同時,遺產還是聯系社區居民的紐帶,讓居民有了共同的心理歸屬,對自己族群的來源、現狀和未來有了清晰的認識。遺產價值越高,保護得越好,文化越繁榮,居民的自豪感和團結心就越高。居民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共同的社會心理高度凝聚,社會就會更加穩定、安寧。反之,居民缺乏對自己遺產的認同感和話語權,心無所依,就會沒有歸屬感,造成人才流失,社會動蕩,經濟衰敗。可以效仿生態博物館建立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和博物館不同,是由居民自主管理,專家參與指導但不主導。信息中心在越小的遺產中作用越大,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等,可以有效彌補博物館建設的不足,也比博物館更親民。居民在信息中心除了看展覽、聽講解學習外,還可以在這里交談、休憩、展示“非遺”技藝、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信息中心在創設之初可以由政府或專家主導,讓居民充分參與,在居民有了一定的自覺保護遺產意識后,逐漸交由居民自主管理,讓居民掌握文化的話語權,政府和專家的角色逐漸淡化,從主導變成輔助作用。
4 動態保護
動態保護也稱活態保護,適用于活態遺產,即遺產所在地仍保留著原先的用途,遺產地中仍有今人在生產、生活、工作、學習,在今人的活動下,遺產面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涉及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不能因為遺產保護而禁錮了經濟的發展、禁錮了居民的生產生活,必須處理好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找到二者協同發展的途徑與方法。中國在貴州建設第一代生態博物館時,基本做法就是發展經濟、改善生活、保護遺產、發揚文化。其中,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活是第一位的,引水、引電上山是投入最大的部分[3]。隨著基礎設施改善、服務水平提升,再利用特殊的遺產優勢,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這類稱號的命名,可以讓遺產管理者意識到遺產地深厚的遺產價值,通過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擴大遺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進而反哺遺產保護,最終達到遺產保護與經濟民生協調統一、螺旋上升的狀態。尤其是名鎮、名村,應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能力,加強與周邊遺存的集群效應,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開發有意義、有趣味的旅游項目。
5 結語
生態博物館理念中的“四個保護”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整體保護與原地保護是統一的,將遺產地與周邊環境與遺存看作一個整體,就意味著不搬遷其中的點狀遺產,進行原地保護,不隨意改變遺產的位置與現狀,協調好作為部分的點狀遺產和整體性遺產的關系。遺產的自我保護與動態保護也是相統一的,居民有了自覺的遺產保護意識,就會主動地開發與宣傳遺產;遺產經過開發有了知名度,遺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會充分實現,地方經濟與民生也會隨之帶動,居民利用遺產既獲得了凝聚力和自豪感又獲得了經濟利益,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會逐漸回流,也會吸引高水平人才入駐,減少人口和人才的流失。青少年兒童在信息中心中成長學習,從小就有很深的文化認同感,成才以后也會更希望為家鄉奉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物質遺存得到妥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廣泛傳承,遺產的品牌效應得以樹立,地方政府也找到了正確處理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卷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17.
[2]徐堅.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0-23.
[3]蘇東海.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述略及中國的實踐[J].中國博物館,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