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 要:文物攝影是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科技史博物館與社會歷史類、自然生物類和綜合類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相比有其獨特性。文物攝影不僅是文物征集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需處理好文物攝影和新聞攝影的關系。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不僅要“存史”“留史”,還要必須要采用現代化技術和手段,以滿足未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文物攝影;科技史博物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鹽業文物
文物攝影是博物館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提及文物攝影,人們往往聯想到的是博物館的攝影工作人員在攝影室內對館藏的古代陶器、銅器、鐵器、絲綢制品、書畫、文獻資料等進行翻拍復制,以再現文物本來的面目,并為博物館陳列展出、出版刊物、編輯書籍提供服務的一項比較單純的翻拍復制工作。其實,這主要指社會歷史類、綜合類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自然科技史博物館文物攝影工作遠遠超越了這個范疇。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具有獨特性,因科技史博物館的獨特性質、定位和特點,需根據其承擔的科學研究、陳列展出及文物征集等實際需要開展文物攝影工作,這便極大地區別于社會歷史類、自然生物類和綜合類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曾對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正是一個反映我國古代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再現四川井鹽生產技術發展演進,顯示歷代鹽工聰明才智,展現古老鹽都實現鉆井機械化、采鹵自動化、制鹽真空化、運輸現代化的自然科學技術史博物館。本文主要以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就文物攝影工作在科技史博物館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淺顯分析。
1 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是文物征集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工作很大程度上超過了社會歷史類和綜合類博物館的“田野工作”,考古發掘和社會流散文物的征集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在征集文物時受到較大的局限,因為它征集和收藏的文物多是反映生產技術演進時留下的實物,這類實物絕大部分體積龐大且質量重,博物館受其環境、空間的限制,難以收藏。比如自貢鹽業歷史悠久,歷代鹽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以驚人的智慧創造了一整套比較完整而又科學的井鹽生產技術和工藝,發明了數以百計不同類型的工具,用于鑿井、固井、修治井、汲鹵、輸鹵、制鹽和低壓天然氣開采。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征集收藏、陳列和研究以自貢地區為中心的鹽業歷史文物、實物和資料,展示中國井鹽生產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的內容,但由于鹽業井灶分散、工藝技術繁復,反映鹽業歷史的文物,如木制井架(天車)、碓架、采鹵的大車及重要的歷史遺址、遺跡現場難以收藏入庫或陳列展出。因此,只有借助于文物攝影手段來完成對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和歷史遺址、遺跡進行文物搜集工作。
顯然,這類攝影不同于一般社會歷史類和綜合類博物館中的室內文物攝影,它要求博物館的攝影工作人員必須熟悉井鹽生產歷史和演變,懂得井鹽生產的傳統工藝流程和有關專業技術。同時,調動攝影用光、構圖等諸多因素攝影手段,真實而形象地記錄下每一件鹽業歷史文物或遺址、遺跡在特定環境中所處的空間、位置,竭力表現好文物的質地、色彩以及斑銹等特點,使這類文物照片用于陳列展出時,能真實地再現它本來的歷史面目。由此可見,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是文物征集工作的重要補充,是區別于社會歷史類和綜合類文物攝影工作的。
2 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和新聞攝影的關系
人們一般談及新聞攝影就往往聯想到報社、電視臺等新聞單位攝影記者的工作,而不太了解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與新聞攝影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發生的新聞是有價值的、真實的、形象的,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共性。新聞攝影作為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形式,對于自然科技史博物館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自貢鹽場以往發生的重大新聞,即是反映鹽場的珍貴歷史文獻資料,如不及時地記錄和收藏,時過境遷,歷史的瞬間就難以再現。這就要求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時刻敏銳地觀察鹽場,及時真實地記錄鹽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新聞人物。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作為歷史的記錄者與新聞記者不同的是,前者還必須尊重新聞并高于新聞,站在歷史長河的高度來看待今天發生的新聞,衡量新聞的歷史價值,拍攝具有歷史代表性的人、事、物。比如1938年孫明經先生到自貢拍攝的老鹽場,20世紀60年代黃尚信先生拍攝的鹽商故居,謝奇籌先生在鹽場拍攝的系列井鹽作坊、制鹽流程工藝等歷史性照片資料。在當時,他們是自貢鹽場赫赫有名的新聞人物,而今天,他們的業績在鹽業歷史上將是一塊閃光的豐碑。如果當時不及時地記錄自貢鹽場和井鹽生產的發明創造和歷史演變,今天就難以再現當時的那段特殊歷史。又如1971年自貢井鹽場新開鉆出一口鹵水鹽井,鹵水從地層迸發而出,水柱高20多米,實為罕見。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聞訊后,頂著酷暑趕到現場,抓拍了《鹽井自噴》照片,這在當時就是重大新聞,而留存到今天是反映自貢豐富的鹽鹵資源的珍貴歷史照片。又如1981年,自貢大山鋪發現了震驚世界的恐龍化石群,成為當時國內外的重大新聞,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在其發掘過程中拍攝了上千張現場發掘照片,并選發了《罕見的恐龍化石群》的這張轟動中外的新聞照片,如今成為反映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情況的珍貴歷史照片,也是今天自貢恐龍博物館館史陳列和對外宣傳的重要資料。由此可見,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者必須重視當時是新聞、將來是歷史的新聞攝影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充實博物館的文物收藏資料,真實而準確記錄各個歷史時期科技史的重大發展。這應是每一個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職責。
3 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必須現代化
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館藏和陳列、研究,除反映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外,還應該充分表現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反映古代鹽業生產的發展演進時,十分重視自貢鹽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技術演變。但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者越來越感到采用一系列攝影手段,越來越難以記錄鹽場的重大科學技術發展,難以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面過程,更難以完成類似第一座真空制鹽設備、第一口氣舉法采鹵裝置、第一口鹽巖壓裂法開采設備等大型歷史文物的征集、收藏和展出。因此,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者必須借助現代化的錄音、錄影設備來完成。1982年,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大膽改革,努力創新,自籌資金購置了一套電視錄像設備,積極使文物征集工作現代化。1982年,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拍攝了自貢市第一部大型彩色歷史電視片《自流井鹽場春秋》,這部電視片再現了漫長的鹽業歷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貢鹽場翻天覆地的變化,把難以征集的鉆井機械化、采鹵自動化、制鹽真空化、運輸現代化統統真實地記錄下來。1986年,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在更新改造陳列時,把《自流井鹽場春秋》中的錄音、錄像應用于“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陳列”,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地增加了科技史博物館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得到中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又如1987年,為了做好川東、川北的漢代至宋代的古鹽井遺址遺跡考察,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攝影工作者對巫溪鹽場的漢代自然鹽泉——龍池分水,云陽鹽場的漢代大口淺井——白兔井遺址,蓬溪大英鄉僅存的宋代卓筒井遺址——小花車采鹵,都分別采取了保護現場、復原演示錄像、錄音來開展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受到研究鹽業史專家、學者的好評。這三個具有四川井鹽生產代表性的現場遺址錄像展現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展廳內,廣大觀眾能清楚而生動地看到由漢代自然鹽泉—漢代大口淺井—宋代卓筒小井—清代千米深井—現代采鹵的系列化的歷史演進,極大地增加了科技史博物館的感染力。由此可見,自然科技史博物館的文物攝影工作必須采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完成歷史賦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林元雄,宋良曦,鐘長永.中國井鹽科技史[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宋良曦,鐘長永.川鹽史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鐘長永.川東、北鹽業考察報告[J].鹽業史研究,1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