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摘 要:在當前博物館教育發展趨勢下,以地域文化為基礎進行風土人情教育已經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中心內容,也成為衡量一個博物館教育品牌是否塑造成功的重要指標。文章就以地域文化為主要理論依據,簡要分析了當代博物館教育與地域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如何在發揚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博物館教育品牌,增強博物館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眾。
關鍵詞:地域文化;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
2008年以來,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機構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收藏和展示場所,肩負著教育、引導大眾以及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在現代人民生活和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從本質上來講,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的社會教育機構,是城市的記憶和靈魂,是城市文明和歷史的標志,在社會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自然也就承擔起了區域文明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因此,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在傳播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方面應當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當代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博物館教育是對城市特色文化的重現,通過現代化的手段重新闡釋傳統文明,汲取對現代文明有利的養分,是避免博物館教育活動同質化的重要途徑。博物館教育工作應當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對品牌的塑造實現博物館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品牌的建設必須以館藏文物資源為依托,深度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資源,協助學校教育對社會大眾進行有包容性、開放性的終身教育,對地域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1 概念
1.1 地域文化的含義
地域文化,往往是指某個特定區域的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傳承至今仍在發揮積極作用的文化傳統,包含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習俗、文化形態、歷史遺存、自然景觀等。它與環境是相互融合的,因此有著地域的特色,是每個地方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征。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經過不斷發展和積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物質、精神等諸多領域造就了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它們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在不斷發展、變化,但同時在某個階段又保持著一定穩定性。
1.2 博物館和博物館教育的含義
2016年3月20日,《博物館條例》正式施行。在新《條例》第一章中就明確提出:“本條例所稱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笨梢?,作為公眾終身教育的絕佳場所,博物館正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博物館教育的社會價值正與日俱增。大多數學者認為博物館教育是根據博物館的藏品和陳列展覽以及相關材料,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對觀眾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其思想品德、審美情趣,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當前,博物館工作的重心從“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化,博物館教育的內容、形式日益豐富,新技術的應用更是為博物館注入了新的活力,催化了博物館教育的發展。
2 地域文化與博物館的關系
2.1 地域文化是博物館存在的基礎
地域文化是指聚居于特定地理空間內群體的人文精神、民眾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內容。它是地方文化的精華,與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氣候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最能體現和展示一個地區的特色。獨特的地域文化應當是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基礎,也是避免千館一面的必要條件。一個博物館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有獨特的文化吸引力。與其他地區的文化有截然不同的特點是博物館創新的有力武器,是造就一個優秀博物館最根本的基礎。因此地域文化就成了博物館成長、發展、壯大的土壤,博物館需要不斷向地域文化汲取豐富的靈感,不斷對外輸送優質的地方文化。只有根植于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博物館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動力,才有根本的文化精神內涵,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2.2 博物館是地域文化的名片
地域文化對博物館的特色化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同時,博物館也是展示和傳播地域文化的窗口,為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動力。作為一個地區文化的靚麗名片,博物館最大的受眾當屬所在地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在參觀博物館時,可加深對這個地區的印象,得到新的感悟。當代的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也必須考慮到獨特的地域文化,通過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抽象的地域文化轉化成可感知的人文符號,借由博物館的窗口宣傳本地區文化,打造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教育品牌。對地域文化而言,優秀的博物館教育品牌是弘揚地域文化的助推劑;對博物館自身而言,優秀的教育品牌建設也是博物館發展壯大、擴大自身影響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地域文化與博物館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博物館如果想避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同質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獨特的文化優勢,就要從本地區寬容博大的地域文化中汲取靈感,開展博物館教育活動品牌建設。
3 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策略
3.1 立足地域文化資源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向人們傳遞著這個地區的地域特色、審美情趣以及情感氛圍。一個優秀的品牌建設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內涵,而博物館教育品牌的建設更加離不開當地豐富厚重、特色的人文歷史資源。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標志,其館藏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必然密不可分,在教育品牌的建設中,應當將地域文化和館藏資源有機結合。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在教育項目的設計中,就對廣西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和館藏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融會貫通,從中提煉總結了甌駱文化、花山文化、銅鼓文化、海絲文化等教育資源,積極將廣西地域文化融入到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中,打造了“甌駱學堂”“文化遺產周周學”“跟著博物館游廣西”等地域特色鮮明的教育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2 拓展教育手段和教育空間
文物資源是死的,但是文物資源的教育手段是活的。對當代的博物館品牌建設而言,有豐富的地域文化作為靈感來源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元化的文化宣傳方式和文化挖掘手段擴大特色博物館的知名度,為博物館帶來大批量的游客和持久的關注,才能打造特色的、地區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教育品牌。除了傳統的教育形式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博物館還應積極運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條件,通過“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創新拓展文物資源的利用空間,促進文物的社會影響力。此外,要積極推行合作共贏,堅持融合式發展,與本地區的文博機構、學校、商業機構、媒體等展開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式,不斷拓展教育空間,共同將博物館教育品牌做強做大,讓地域文化得到更為有效的傳播。
3.3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品牌建設的主體。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博物館教育人員在知識結構等方面存在短板,成為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的最大阻力。在新形勢下,我們應當以發展的視角,把著重點放在教育人員的素質提升上,不斷進行方法、途徑和形式的創新。通過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配備結構,提升管理水平和運行效能等,培養和造就一批層次結構分明、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科學的人才隊伍,努力提升教育人員的研究能力和策劃水平,科學、深入地發掘地域文化的精神文化價值,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館教育品牌。
4 結語
博物館作為一個地區對外交流文化的窗口,擔當著促進社會文化交流、發揚地域文化內涵的責任。博物館的主要文化資源來源于當地獨具特色的人文底蘊,而當地的文化也需要通過博物館進行展示和傳播。這個過程不只是文化交流的過程,更是博物館樹立自身教育品牌的過程。因此,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地域文化在博物館教育品牌建設中的重要性。通過立足地域文化資源、拓展教育手段和教育空間、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手段,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基礎,從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教育品牌,充分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p>
參考文獻
[1]吳鏑.美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5).
[2]嚴建強.信息定位型展覽:提升中國博物館品質的契機[J].東南文化,2011(2).
[3]李云鵬.近七十年來中國博物館教育研究述評[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5).
[4]安來順.二十世紀博物館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博物館,2001(1).
[5]嚴建強.博物館與觀眾——介紹肯尼思·赫德森的《博物館社會史》[J].中國博物館,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