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摘 要:東北是中國的歷史要地,東三省經歷了很多重大歷史事變,這對東三省至今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長春的偽滿皇宮、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哈爾濱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都記錄著當時發生的事件。當時在東北地區形成的三股政治勢力分別為中方、俄方、日方。三方在不斷斗爭、平衡時產生的軍事理論、經濟發展、文化誕生、政治領導成為我國殖民時期的很多文化政策的表現方式。當時日本占領的旅順地區的關東廳博物館、俄國勢力支持建造的哈爾濱博物館以及奉系軍閥建造的東三省博物館囊括眾多歷史文物,飽含當時的政治領導思想和革命章程的核心內容,為后人提供了龐大且精確的“歷史數據庫”,供后人參覽、學習、思考。
東三省地區的這些博物館在文物收藏、歷史考究、學術交流等方面具有深層次涵義,蘊含相當有意義的考學價值。博物館內經常聚集大批專業考學人員,他們在史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能夠更深層次地剖析文物、章程背后的深意。在學術研究機構的支持和幫助下,考學人員可不斷完善學術成果,參透當時各個事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進一步推進史學發展。
關鍵詞:東北地區;歷史博物館;史學價值研究
博物館作為供世人了解當時歷史的重要媒介,是史學考究的一大重要分支。通過參觀博物館,我們可回顧各個歷史時期發生的事件。博物館所展列的文物都具有其獨特性,大到引導中國發展的中共中央的歷史決策,小到民眾日常生活起居所需器具。博物館以及學術研究組織在不斷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為史學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大力推動了我國史學研究的進程,讓史學研究飛快發展。1904年日、俄兩國侵占了中國東北地區,并建立了關東廳博物館以及哈爾濱博物館。不久后,沈陽也建立起了東三省博物館。
這三所博物館可謂開啟了東北地區博物館事業的大門,讓我們感受到歷史帶給我們視覺沖擊、立體觀感等多重感受。關東廳博物館和哈爾濱博物館在戰爭年代成為日、俄兩方的殖民場所,日、俄為霸占東北地區及其珍貴的文化珍寶,殘忍地對東北地區實施侵略,不僅荼毒百姓更是糟踐文化。在這樣的壓迫下,我國東北地區仍能保存大量的歷史文物供世人觀賞,為史學研究人員提供資源進行研究,發掘其史學價值,這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本文以1904—1931年所發生的事件以及該事件保留下的歷史資源為研究重點,探究東三省三座博物館的發展歷程、文化流傳、研究重點、建造特點等,填補目前史學界對當時的研究空缺點,理清博物館事業在東三省的發展歷程,研究東北地區博物館的史學價值和意義。
1 東北地區的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留存文物及資源價值
從日、俄戰爭到九一八事變期間,博物館的建立至關重要。博物館體現著中、日、俄這三個不同國家的文化理念和政治概念。三座博物館的建立目的、過程及其對當時的影響都有很大不同。關東廳博物館是在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后在旅順地區建造的,代表了殖民性統治的開始;哈爾濱博物館受俄國文化的影響,由當時的東省文物研究會創立;東三省博物館則受當時的軍閥統治部隊影響而建。三座博物館自身有著都有著相同的特性:獨立性和獨特性,都具有其特定的經營思想,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1.1 關東廳博物館
關東廳博物館是日本統治南滿地區時建的。關東廳博物館是中國東北地區博物館發展變遷的見證,收藏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關東廳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先后從“物產陳列所”更名為“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最終于1919年4月更名為“關東廳博物館”。日本勢力為鞏固、加強殖民統治,在東北地區建立關東殖民統治機構,先后取得了旅大地區的租借權、東北地區的鐵路經營權,又在1906年2月為進一步強化殖民統治而建立關東都督府[1]。1915年,最先的“物產陳列所”由關東都督府建立,第二年建立了“考古分館”。更名后的“關東都督府滿蒙物產館”在1917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供人參觀。
1.2 哈爾濱博物館
19世紀中期,俄國以文化交流的幌子打開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大門并實施侵略。哈爾濱博物館最初是由俄國勢力發起并建造的。且Д·P·賽凱、M·A·克羅爾、H·H·科茲明等人還組建了哈爾濱建造博物館的概念小組。小組認為要想建造博物館,首先應正確看待滿洲文化,對滿洲文化進行整理、研究。1917年十月革命暴發,中國新文化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中國奪回了部分鐵路管理權。為抵制俄國對我國文化的入侵,1922年建立了東省文物研究會。為展示我國人民的頭腦和力量,1923年建立了第一所哈爾濱博物館,1924年建立松花江生物站,1927年將北滿農產公會并入東省文物研究會。
1.3 東三省博物館
東三省博物館,即現今的沈陽故宮博物館,曾是清代初期建造并使用的皇家領地。1907年4月,清政府推行的東三省改制給了東三省博物館發展契機。在道光朝后,沈陽故宮被沙俄掠奪,無數珍寶被盜。而后爆發的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將大量盛京寶物運送至京師。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博物館更名為奉天故宮博物館。1945年日軍投降,又成立了國立沈陽博物館。1949年新中國成立,博物館由東北政府管理,更名為沈陽故宮陳列所,將清代歷史文化留存展覽。1986年更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
2 東北地區博物館的史學研究人員價值
2.1 關東廳博物館
關東廳博物館主要由日本勢力建造,在博物館建造前就已有部分日本學者在中國開展研究工作。關東廳博物館的建立將史學研究人員大批量聚集在一起。1891年八木奘三郎在日本東京大學從事人類學標本的研究工作,在滿鐵調查室將多年搜集的珍貴資料贈與關東廳博物館后,八木奘三郎被調遣到關東廳博物館進行編篡滿猛考古圖譜的工作[2]。八木奘三郎調遣到博物館后,與森修、內藤寬等學者共同參與考古研究,為完善博物館做準備。而后京都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田貞彥成擔任關東廳博物館主任。關東廳博物館的研究根據發掘地點分為貔子窩、牧羊城、南山里漢墓、營城子古墓、滿洲。田澤金吾、宮阪光次、內藤寬等專家主要負責貔子窩和牧羊城的發掘工作。關東廳博物館得到了東亞考古協會的支持,派遣田澤金吾、清野謙次、島田貞彥、內藤寬以及森秀等學者進行輔助研究。營城子古墓方面的發掘工作則由關東廳博物館的森秀和內藤寬負責,滿洲聚集的大批考古學家,巖間德也、島田好、八木奘三郎等人成立了滿洲學會。這批學者肆意深入調查中國東北地區,侵略中國豐富物質文化資源。
2.2 哈爾濱博物館
哈爾濱博物館最初是由特別小組提倡建造的,小組成員包括T·A·貝霍夫斯基、A·N·諾維茨基、列別杰夫、M·A·克羅爾等。他們提倡在哈爾濱建立博物館,將圖書館設立在博物館內。哈爾濱博物館于1922年初建造,最初命名為東省文物研究會[3]。博物館建立初衷是為了收藏北滿地方物品,從而全面研究滿洲文化。為此,還建立了滿洲文化研究會。其實在1908年,皇家東方學會早已在哈爾濱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歷史文物的學術組織,由史學考古學家A·M·巴拉諾夫擔任主席。在哈爾濱分會建立之初,皇家東方學會就有創立哈爾濱博物館的想法,但因后期分會解散,這一想法也就破滅。皇家東方學會曾設想通過滿洲地區文化的研究成果,影響俄國的遠東地區,使其改變統治的政治目的。截止1928年,東省文物研究會共有432名研究人員,其中名譽會員有9人,終身會員有21人,發表著作的名譽會員包括俄國學者巴拉諾夫、奇色托君、王文豪、別爾格等。
2.3 東三省博物館
1926年11月,奉系軍閥建造東三省博物館。建造初期,委辦委員會成員為奉天教育廳的政府人員。1928年,張學良組建了籌辦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奉天市市長李德新、奉天省教育廳廳長王毓桂、奉天省議會議長李象更、原館長仇玉庭等共7人。1930年,東三省博物館的籌辦委員增加4位,至11人。
3 結束語
總的來說,博物館始終是供世人參觀文物、感懷探究歷史的所在,記錄當時事件,總結其深意、政治思想、文化概念等,以文書、器具、藏品、建筑等形式流傳于世。后人在觀賞文物、了解當時發生的事件后,探究其背后的史學價值。通過博物館這一媒介對史學不斷進行鉆研,可豐富目前的史學資料,推進史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鳳林,李偉中.地方高校博物館建設與地方文化資源的發掘及共享——以玉林師范學院桂東南歷史文化博物館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8(3):138-141.
[2]任冬.歷史文化名城視野下的博物館發展——以大同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世界,2017(4):68-71.
[3]甘露,何佼佼,李佩堂,等.政治語境和遺產表述——四川劉氏莊園博物館表述文本的歷史變遷[J].旅游學刊,2017(7):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