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奇文,引發了2020年初輿論的熱議。這篇關于“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論文,占據了2013年的學術期刊《冰川凍土》上30多頁的篇幅,不僅使得人們質疑雜志本身的學術性,而且對于學術界的嚴肅性和正當性,都產生嚴重的挑戰。
應該看到,這篇文章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學術探討的自主性和交叉性,而是研究者本身大拍馬屁,盜用學術之名,毫無嚴肅可言,挑戰了人們的價值底線。許多學者看到這樣的內容,都不禁會問:怎么可能?但就是這樣“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就發生在我們的眼皮底下。
傳統意義上說,學術界是社會信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篇文章足以說明,一篇奇文,會毀掉一個雜志,甚至影響一個學科多年的建設。長此以往,學術界的嚴肅性和公信力,都會遭到全社會的質疑。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竟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研究項目成果。眾所周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中國最有權威的支持基金之一。這個基金為了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投入巨大,僅2019年一年,總基金額度就達到213億。這里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是推進國家基礎研究發展的力量。另一方面,這個基金對于很多學者來說,其申報過程嚴格,中選的門檻很高,2019年的總體命中率只有17%,涉及到不同單項甚至更低。
在這種嚴格把關之下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奇文,不僅不能對我國自然科學發展做出絲毫貢獻,更是對國家資產的嚴重浪費,對國家支持學術研究工作的藐視。細想之下,如果不是讀者發現這篇6年多前發表的奇文,這樣的研究成果還會堂而皇之地在學術雜志上存在更長時間。
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查一下這樣的“成果”,還要追問到底還有多少這樣的無恥奇文,假國家資助之名,在無形地傷害學術的尊嚴和聲譽。這些年,國家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領域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更為科研工作者的創新不斷提供更優的環境。只有真正將國家支持科學研究的每一分錢用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共同創造一個有浩然正氣的學術共同體,學術界才能真正贏得社會和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