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李某與北京某小區物業公司簽訂協議,租用地上車位一個,并交納了一年的費用1440元。2020年1月14日晚,李某停放在小區車位的車輛被高空墜物砸中。事后,李某與物業公司均認可車輛是被放在12號樓樓頂的玻璃所砸,但物業公司拒絕賠償,為此,李某將物業公司訴至法庭,認為物業公司應當按照雙方簽訂的車位使用管理服務協議承擔賠償責任。
庭審中,物業公司稱掉落的玻璃系12號樓南側部分房屋業主此前遺留,故應該由相關房屋的住戶承擔責任。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物業公司所收取的停車位管理服務費無論從涉訴小區的地理位置,抑或目前市場通行的停車費用收費標準來看,明顯與專業停車服務的市場收費水平存在差別,故其收取的費用應屬服務費性質。綜合其他因素,法院一審認為,雙方簽訂的車位管理服務協議非保管合同性質,而是車位使用服務合同性質,現李某以合同糾紛為由主張損害賠償,缺乏請求權基礎,故對李某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李某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法院終審認為,本案的關鍵就在于物業公司是否履行了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義務。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和有關證據可以看出,本案中,涉案玻璃未及時清理是導致李某車輛被玻璃砸中損毀的根本原因,說明物業公司并未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義務,物業公司對此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關于具體的賠償數額,李某主張的修車費、拖車費,具有相應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予以支持;其主張的交通費,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據此,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由物業公司賠償李某車輛被砸的相關損失。
(摘自《現代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