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豪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城市的繁榮吸引了更多的打工者從農村走向城市,這種現象雖說給城市帶來了更多的勞動力,但這樣的結果必然加劇了鄉村人口空心化的問題。同時,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村落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旅游業的發展,所說旅游業能改當地村民帶來一定的收入,改善生活條件,但對于重點保護的村落,急劇的旅游業必然會給村落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會嚴重破壞當地的村落風貌。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下,最終導致一批富有文化價值的村落加速消失。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現存數量僅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9%。
村落文化景觀(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是指以自然景觀為基礎,以聚落為核心的環境綜合體。村落文化景觀“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環境制約條件下,可持續土地利用的先進理念和具體技術,同時折射出建立這些文化景觀的所處的自然化境的特點和限制”[1],村落文化景觀是建立在以農業為基礎,人與自然相互關聯,并涉及多個因素,自然因素、物質與非物質因素。村落文化景觀不僅受限于自然環境,還受限于特定區域的宗法禮制影響,能反映出特點民族和文化的區域性差別。“村落文化景觀的特征是人類對自然長時間的干涉和使用中形成的,區別于人類有意設計的景觀如園林、廣場等,也區別于鮮有人類改造印跡的自然景觀”[2]。村落文化景觀不同于人類有意識地改造自然景觀,通常是反映特定區域內人們無意識的對自然進行改造,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生活、生產的實際需求,在此過程中受到特定地區、特定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的影響,反映出千差萬別的村落景觀特點。
黨家村的物質文化景觀可由建筑文化景觀、空間結構文化景觀、生產文化景觀組成。建筑文化景觀是物質文化景觀中最為重要龐大的文化景觀因素,是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景觀因素的組成核心,許多單體因素都是圍繞它存在的,并與之發生不可割斷的關系。建筑特征包括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中的建筑形制、建筑結構、建筑環境、建筑分布、建筑材料等因素,由于其內容的豐富性,在村落文化景觀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村落空間結構文化景觀是一種非實體性物質文化景觀,通過實體的圍合形成的空間結構。生產文化景觀則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生產生活輔助性工具以及村落周邊的農耕用地。
黨家村成立至今,村落空間形態大致發展一共經歷了四個時期。在每個階段黨家村都呈現出著不同的空間特征,反應其當時的歷史風貌。大體上以宗族觀念形成的村落,即年輕一輩圍繞著長輩修建住宅,并以祖祠為中心,呈放射狀四散開來。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由創始人黨蒙選在兩山之間建立村落雛形。公元1331 年,黨蒙由陜西朝邑縣逃荒至現黨家村一帶,起初先在東北部的塬崖上修筑窯洞,后為生產便利而在山腳下修筑簡陋的住宅,修建了祖祠并圍繞著祖祠修建部分民居,形成村落的原始雛形。
第二階段:
村落演進的第二階段是明末清初時期,人口組成有本地村民和明末逃荒的難民,這時村落的規模已經發展由當初的幾戶發展到二三十戶。人口的增多是村落的形態發生了變化,向南邊發展,并和北邊的住宅間形成了一道主路網,這條主路一直保持之間,是黨家村唯一的主路。在這百年余年內,村落的建筑形態發逐漸由窯居轉變為房屋的重要變化,村落規模得以擴大。
第三階段:
第三個階段主要集中在清朝時期,村落的發展跟經濟轉型有著密切的聯系,黨、賈兩家人做起建筑材料的生意并賺取大量金錢,并對整個村落的舊建筑進行翻修,建設了大量的新住宅,整個村落形態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各個家族的祖祠為圓心發展出更多的民居。是黨家村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段時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期,清末國家動蕩,關中地區土匪猖獗,整個村子的村名集資修建泌陽堡。而這個時期則是黨家村古建筑最完整的時期。
第四階段:
清末至20 世紀80 年代,經歷朝代的更替黨家村以耗盡了財力,已無力修補老舊建筑,新建住宅也是寥寥無幾。這段時期黨家村已停止發展,村落的房屋久未修繕導致質量低劣,外出務工的村民則荒廢了一部分住宅。直到1986 年,黨家村被評為中國歷史名村,整個村落在政策上得以被保護,此時的村落建設已不須考慮更多的防御性,且村落空間也不能滿足當時人口的劇烈膨脹,所以在該時期,村落建設不再采用向外擴張的模式,而是在原有本村的北部塬上地區建立新村。新村與本村還是有密切聯系,優勢在于對外聯系較方便,但新村的形成發生了改變,村落的形成再不是圍繞著祖祠為圓心的放射狀,取而代之的是并排式村落。目前黨家村還未停止建設,村落形態接連發生改變,但黨家村本村的村落形態仍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黨家村村落空間布局特征大致分為兩點:①宗法禮制影響;②受地區氣候環境因素的影響。
宗法禮制影響下的空間布局特征。韓城地區的村落空間布局與其他關中地區的村落布局相似,主要受到地形氣候、宗法禮制和我國樸素風水學的影響。
黨家村的傳統居住模式主要受制于宗法禮制的影響,形成長幼區別、位次分明的大家族聚居模式。村內核心為族中首領和長者居住,其余居民的住房向外延伸。隨著村落人口增加,新村圍繞舊村而建。因此關中居民聚居地通常表現為以長者為中心,逐漸成放射狀繁衍的空間布局[3]。
地形氣候影響下著空間布局特征,黨家村地形氣候方面,關中地區氣候干燥雨水分布不均以及多風的特點,韓城地區的民居多是利用地形和聚集而居的方式抵御寒風和沙塵,因此形成了布局緊湊戶戶毗鄰、院院相接的聚落空間,建筑群體呈現出一種凝聚力和整體感。
教育文化:
黨家村在清朝最繁榮的時期,全村都崇尚對子女的教育。這在北方地區是極為罕見的。因在古時,經商雖然可以賺的大量金錢,但在社會地位上還是有所不足,前人們在外地賺了錢,家里條件得到了改善,但仍希望子孫后代可以考取功名。用重金聘請大量的名師來村內講課,在鼎盛時期全村有25 所私塾。甚至每家每戶院落大門上的閣樓都是用來藏書,而大大小小的惜字爐也是村落崇尚教育的體現,在村落的東南角建立了文星閣也是為了在每次進京趕考前,祭拜孔子希望能夠保佑學生取得一個好的名次。至今這種文化還在影響著當地的年輕人,而黨家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周圍村莊。
家訓文化:
在生活習俗特征方面,黨家村歷來重視家訓,按照形式上劃分,有門庭院落家訓、屏障鐫碑家訓、中堂條幅家訓、譜牒家譜家訓、口傳箴言家訓、門額題字家訓,在黨家村的民間住宅內,家訓隨處可見,一般都是以刻碑的方式記錄先人說的話。若是從內容上劃分,有注重國法、家法,關于和睦宗族、鄰里、孝順長輩的,從簡祖宗祭祀和嚴己修身齊家,從內容上來看,家訓的內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黨家村村名深受家訓影響,歷史上曾多次出過狀元、進士等科舉名人,跟這些家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除此之外,黨家村的家訓深深的影響著村內每個人,家訓可以增加村內凝聚力,黨家村的泌陽堡就是很好的體現,在危難時刻全村團結一致為抵御外敵修建的寨堡,沒有共同的信念是不可能建起這樣的防御工事。直到今日,這些家訓在精神方面一直影響著當地人民。
人類的行為活動從始至終影響這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村落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下的結果,保護與傳承文化景觀其實在根本上保護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傳統村落的發展應具有長久性,其文化景觀發展也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無論急緩,這種變革永遠都包含著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傳統與創新的沖突、新與舊的融合。我們在進行研究時,要以包容的心態去面對現代因素對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影響,從而能夠延續文化景觀特有的承繼性。文化景觀在空間以及時間變化上體現著歷史性以及繼承性。文化景觀的變化在空間層面上主要是由地域環境變化而影響的,差異性的地域環境使得文化景觀的塑造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差異。在時間層面上,人類行為活動及思想隨歷史的不斷變化影響著該地域文化景觀的變化。文化景觀也一直在不斷地隨著歷史發展而變化,海量的時代特征和歷史信息體現在每個時代的文化景觀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景觀既有變化發展的部分,又有繼承延續的部分,呈現出一脈相承的結構。所以我們在研究如何保護與傳承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時,應重視文化景觀的承繼性。
本文通過對黨家村的文化景觀的現狀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其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針對黨家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特點,結合黨家村文化景觀現有發展,借鑒國內外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及案例,對黨家村文化景觀保護與傳承提出一些建議,致力于推動黨家村文化景觀日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