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從1982 年我國公布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住建部和文物局又陸續公布了6 批的中國歷史名鎮、名村。我們通常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能完整表達一個時期的歷史風貌的村或鎮,稱為歷史名鎮、名村。切實地保護好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歷史名鎮、名村的保護過程中,我們往往更注重對損壞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的修繕,而忽視了名村、名鎮中的文化遺產都是與村鎮中的居民密切相關的。在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建筑的保護中,除了要重視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延續的同時,更應該滿足居民們日常的生活需要。這才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建筑能夠可持續發展下去的真正動力。
歷史村鎮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一分珍貴的歷史遺產。歷史村鎮除了不可再生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的特點,同時也反應了獨特的地域特征。怎么去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利用歷史村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村鎮中的居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文物保護意識差,同時當地村鎮的領導也沒有制定合理保護的措施的意識,甚至存在很多認識上誤區。歷史建筑多以磚木結構為主,時間久了容易腐朽,以至于坍塌。所以不對其進行合理的修繕和保護,歷史建筑就會從歷史村鎮中永久的消失。
每個歷史村鎮都有人去旅游,大部分的開發商也看到了發展歷史村鎮旅游所能產生的巨大利益。但是歷史村鎮除了具有旅游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價值。沒有原則和規劃的大拆大建,出現了一批沒有歷史價值的“假古董”。
這些做法是不可逆的,為經濟利益而造成了真實歷史遺存和文化的損毀,這樣過度的進行旅游的開發不利于歷史村鎮更好地發展。
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要,歷史村鎮中難免會出現很多重建、新建和加建、擴建的建筑,勢必與原有建筑產生不協調的結果。建筑高低不齊,院落形制混亂、基礎設施突兀都是目前歷史古鎮在保護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歷史村鎮中的建筑多為年代久遠的,年久失修的結構建筑。由于木結構材質的特性,易蟲蛀、腐朽,所以一部分建筑結構岌岌可危,甚至有坍塌的危險。同時,歷史村鎮的居民大多數還是較為原始的生活習慣,使用的薪柴和雜物大都堆放在建筑物內外,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一時大意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村鎮中的居民們面臨著社會發展的外在誘惑和追求舒適生活品質的內在驅動力,使大量的村民從村鎮遷移。歷史村鎮中歷史建筑都已經閑置,更談不上去維修,多數以倒塌毀損告終。空巢村不僅是歷史建筑的消失,更是歷史和文化無聲地消散。
對于名村鎮里的重點保護建筑要嚴格按照梁思成先生所說的“修舊如舊”,按照原樣修復,不能一點變動。必須滿足真實性要求,盡量吸納當地傳統工匠參與,使用原工藝、原做法施工。同時不僅要保護歷史建筑本身,更要重視周圍環境的保護,這樣就更好地留存周圍的歷史信息。有一些則只保護歷史建筑本身就可以了,不用非把保護范圍擴大到周圍地區。所以在進行歷史建筑保護時,要充分的做好前期的調查,全面了解歷史建筑的重要價值[1]。
歷史建筑保護可以在保持原有外形和基本的風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使用功能上的優化,可以進行內部設施和結構的改造。例如:頤和園里的聽鸝館改成公共的餐廳;天津的廣東會館改為戲劇博物館;而一些民居也由于旅游的需要改成了客棧、餐館。這些使用性質上的變化,難免要對建筑的某些部位做適當的改動。這樣做看似沒有執行“修舊如舊”的原則,但是實際上推動了整個建筑文物保護事業。這樣做不僅讓歷史建筑得以留存,也讓歷史建筑重新煥發的新的生機和活力,拉動了經濟的增長。使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歷史建筑的保護中來,節省了大量的財政支出[2]。
歷史名村鎮中的民居,我們也可以在保留原有街區格局原有建設風格的基礎上,對建筑的內部進行改造,更適應現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同時對外部的環境進行整治。這樣使歷史民居重新煥發生機,不僅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要,有體現了文化價值的延續和傳承。
這種局部的改動,并不是隨意的亂改。應該聘請專家對各個部分進行鑒定和論證,規定那些部分不能更改,那些部分可以更改,做到科學合理地進行改造。
歷史村鎮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里面居住著數以百萬的居民,要在里面生產、生活、活動,村鎮也會隨之發展。不可避免地會有在歷史建筑周圍產生新的建筑。那么如何做好新舊建筑的協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不能遮擋原有的歷史建筑;其次,要考慮歷史建筑的高度、體量和尺度等相關因素,不要破壞歷史建筑完美的天際線;最后,新建筑設計時不是一味地追求同歷史建筑的復制粘貼,更多地可以在形制、風格、材料、局部裝飾或色彩等方面同舊建筑有機的協調。
在后期的新建筑設計時,我們還要更多地應該去了解整個村鎮的地域特色及民俗文化,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建,讓新舊建筑協調發展。我們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更多地要去創新,而不是千村鎮一面,一個模式發展。
在歷史村鎮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歷史建筑的保護,合理地進行生活舒適度和使用性質上的改造,同時讓新舊建筑更好地協調,使歷史建筑遺產為歷史村鎮的可持續發展服務。讓歷史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互利共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