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城市的發展,地鐵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設施。在地鐵建設的過程中,其特點為施工風險高,周邊環境復雜,監測顯得尤為重要,施工監測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施工監測布點的質量是監測實施的主要條件。在進行監測布點時,需考慮主體施工工序及工藝,BIM 可以提供可視化和碰撞監測,確保監測點埋設保護方法的可靠性。
某地鐵車站總長312.48m,圍護結構寬度23.5m,盾構井寬度約26.3m,基坑開挖深度為20.2~20.9m。車站位于鬧市區,周邊管線復雜。基坑第1~16軸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第16~34軸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明挖段第16~18 軸架設蓋板,作為場地南北的交通便道。
本車站明挖順作段第一道支撐為砼支撐,第二、三道支撐為鋼支撐;蓋挖逆作段設置一道鋼支撐。本基坑監測等級為一級,對支護體系設置的監測項目有墻體水平位移、支撐軸力、墻頂水平位移,對周邊環境設置的監測項目有建筑物沉降(傾斜)、地表沉降、管線沉降、地下水位等。
地鐵工程因其施工特點風險高,對工程周邊環境相互影響大,所以監測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保護監測點對地鐵施工的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利用BIM 技術,提前對監測點預埋階段和后續施工中帶來的問題進行模擬,選擇更加合理的測點預埋位置、預埋節點時間及保護方法(后續施工的影響),以便提高監測點預埋質量和效率,防止測點破壞和不必要的返工。
利用BIM 技術進行監測施工模擬的一般步驟如下:
(1)結合施工圖紙利用BIM 技術建立三維模型,還應對監測點進行三維建模。
(2)結合監測點埋設方法和土建施工的工藝及節點等有關施工內容,進行模擬施工,選定合理的監測點預埋位置和時間。
(3)針對不同的施工階段(不同的施工工藝),模擬出主體施工對預埋的監測點所造成的影響(壓蓋、破壞等),預估可能發生的所有碰撞,提供可視化參考。在BIM 技術的模擬下,最大限度的減小監測點因與施工工序(施工工藝)沖突所造成的破壞,從而減小測點破壞,減少損失。
監測墻體變形是本車站基坑的重要監測項目之一,也是判斷圍護結構安全的最有效手段。本車站圍護結構中預埋測斜管的間距約30m,測斜管的保護是一項重要的監測工作。利用BIM 技術的指導,模擬墻體水平位移測斜管的預埋及防護為例,主要存在以下影響測斜管的內容。
(1)避開地連墻鋼筋籠上起吊的吊點,高度要低于吊耳。
碰撞檢測:吊點處連接吊環和鋼絞線,容易造成測斜管斷裂;鋼筋籠下倉完成后,吊耳高度要低于導墻高度,測斜管要低于吊耳高度,保證了測斜管低于導墻面高度,以免被機械碾壓破壞。
(2)避開澆筑時下放導管的位置。
碰撞檢測:下放導管的位置(一般來說每倉澆筑時下放兩根導管),在澆筑施工時導管需要上下移動振搗混凝土,容易碰斷測斜管;
(3)選擇迎土面安裝測斜管,同時應避開冠梁頂部的結構物。
碰撞檢測:地鐵基坑一般開挖深度較深,為了監測人員觀測的安全與方便,應首先考慮將測斜管安裝在鋼筋籠的迎土面位置;還應提前考慮龍門吊軌道梁施工及鋼軌安裝位置,避免造成測斜管被鋼軌覆蓋,無法觀測;
(4)測斜管與地連墻鋼筋籠頂部箍筋交叉位置,應安裝套管進行保護
碰撞檢測:地連墻樁頭破除一般深度到頂部箍筋位置,預埋保護管,使混凝土與測斜管分離,減小破樁頭時對測斜管的粘連,防止測斜管破壞;
(5)應考慮車站擋土墻的位置,碰撞檢測:調整測斜管預埋位置,將測斜管從擋土墻中引出,可以有效保護測斜管,減少保護管的用量,節省材料消耗,同時方便觀測。
在地鐵監測中,部分監測項目的監測點一旦破壞,無法補埋或補埋造成的資金浪費較大,另外測點損壞后無法實施監測,造成不能實施監測和判斷基坑風險,因而帶來的潛在損失也是較大的。通過BIM 技術在施工之前就進行動態施工模擬,從而發現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施工工藝的研究,尋找一種交叉施工中對監測點保護的可行性辦法,在施工過程中對監測點進行有效保護,減少監測點的破壞,從測點埋設途徑中提高監測質量,有效避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