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農村危房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從2008 年春嚴重冰凍災害給南方住房帶來嚴重損害,我國開始進行危房改造工作,并已持續進行10 多年。旨在消除農村危房給老百姓帶來的人生安全問題,提高人居住宅整體水平、改善人居環境。
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村危險房屋鑒定技術導則(試行)》鑒定屬于整棟危房(D 級)或局部危險(C 級)的房屋屬于農村危房。其中屬整棟危房(D 級)的應拆除重建,屬局部危險(C 級)的,按照“經濟適用、宜修則修”的原則,優先實施維修加固,從而解決其質量安全隱患。
衡陽市周邊農村經濟水平發展不一,部分特別是偏遠地區在地區環境、配套的建設設備、施工人員素質、施工技術及地方風俗習慣等方面相對落后。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建筑物的數量快速增長,資源與需求不對等,造成大量農房從建設前期的選址、設計到后期的施工、使用均存在問題,給農房帶來許多不安全因素,加上冰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形成大量威脅到住戶的危房。
農村房屋建設通常是由戶主自行組織,先請“地生”根據生辰八字推算住宅的選址、朝向和大體功能布局。然后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結合戶主家庭情況進行房型設計。參照其他村民的住房方案,或直接從網上下個戶型圖就草草進行施工。結構設計、構造節點大樣沒有經過計算,僅根據施工工匠從業經驗來施工,容易因受力不合理而導致不均勻沉降、開裂變形甚至房屋失穩影響住戶安全的情況出現。在房屋建設前期就埋下先天不足的安全質量問題。同時立面同化嚴重,缺乏個性化設計,造成農村住房千篇一面。
農村多數住房由村民組成的施工隊伍施工,一般為包工頭邀請泥工、瓦工、水電工、木工等組成,這些施工人員通過前輩口口相傳來獲得施工經驗,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未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缺乏對施工理論知識的梳理,一方面施工技術不到位[1],砌筑時出現干磚上墻的情況,或者工藝粗糙,造成大量通縫,降低墻體穩定性;另一方面缺乏對材料的理解,砂漿和混凝土配合比不規范,攪拌隨意,造成攪拌的砂漿或混凝土強度等級偏低;施工不規范,缺少對生命的敬畏。預埋鋼筋在放置時長度、方向、間距均不規范,縱橫墻之間接槎不牢固。為了節約成本,用摻雜了山砂或泥土等雜質的便宜砂,造成與水泥粘結性不夠,降低砂漿的抗裂性能。屋頂部分采用空心磚墻,以減少磚的用量,導致房屋頂部穩定性減弱。另外施工工藝老化,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因此若施工隊伍不經過培訓,僅憑經驗施工,很難確保房屋的施工質量滿足國家規范要求,房屋容易出現結構損傷、抗震抗災害能力差等問題。這是造成農房質量安全持久性和耐用性不強的重要原因,規范問題必須在施工中予以重視。
住房建設完成后,農房使用過程一般長達二十年以上,長期不正確的使用會對房屋結構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如在樓板或屋頂堆積太多過重的雜物,對房屋受力構件的承載能力造成較大損傷;年久失修,屋頂、陽臺等局部漏水沒有及時維護,造成鋼筋銹蝕、局部發霉影響住房安全和衛生;墻體特別是土坯墻長期浸水嚴重影響墻體的承重能力;隨意改造,隨著家庭生活需求的變化,部分住戶局部或者整體加層、隨意搭建也是常見的情況,都可能引起房屋結構損傷及安全隱患。
在設計不合理、結構不牢固及不正確使用對農房的整體性、安全性、耐久性造成很大的影響的情況下,農房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差,在遭遇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會加劇房屋結構的破壞程度。嚴重時會出現垮塌,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衡陽地區位于湘中部,洪澇災害頻繁,特別是每年4-7 月梅雨時節,整月連續的中大雨容易造成屋頂漏水、墻體浸泡等問題。因此在進行危房改造時,必須特別注意洪澇災害對住房的影響。
綜上所述,農村住房建設由于受農村經濟、建房理念和管理體系相對滯后等因素制約,呈現分散凌亂無序的局面,出現住房安全、使用功能和住房空間布置不夠合理的情況。在進行危房改造過程中,政府給予資金與技術支持,實施過程秉承“經濟適用、宜修則修”的原則,堅持規劃先行、按圖施工。
響應國家作出的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決策部署,結合不同農戶的經濟條件[2],家庭人口,分類制定補助實施差異化危改補助政策,針對不同家庭情況,將補助標準分成3000 元至4 萬元多檔,切實保證改造的精準幫扶。
各地建設單位、行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職能作用,在農房常見破損節點改造上,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在農房單體建設上,積極做好戶型結構優化設計和房屋造型設計推廣。為住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可行的實施方案。
改造方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尊重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從地理特征、經濟狀況、本土材料等方面入手,進行科學論證,確定改造方式,制定改造規劃。主管部門安排專家進行方案的設計,分析房屋損傷原因,當地地理氣候,基于此設計合理布局的房屋,保證節點的可靠性。圖紙繪制清晰,并安排專業的施工隊伍,或者對本土施工隊伍進行培訓后再進行施工改造。保證施工的規范性、工藝的先進性。
改造施工過程中,要保證施工安全性、施工質量。必須安排專業監管人員對改造進行全程管理,避免農戶憑經驗施工[3],為省錢,施工搭建不規范,導致質量隱患。管理包括圖紙的準確識讀、材料購買與使用、施工工序、施工工藝、構造節點的精確施工。
改造完成后,房屋的安全還需要良好的使用和定期維護來保持,出現損傷及時修補。政府宜建立維護專家組,對改造后的房屋進行動態關注,給農戶講解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強調住戶要及時將房屋損傷情況反饋到專家組。針對問題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及時維護避免引起更大的結構損傷。
后期如需對原有房屋進行加蓋時[4],最好另外建造,或者拆除重建。如果必須在原有建筑上加層,應將情況反饋給專家組提供建議,或者邀請鑒定機構進行專業鑒定,制定方案再進行專業施工。否則易再次出現房屋破損,嚴重時甚至垮塌,引起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所以不僅也要給農戶普及知識,還要村委實時督察,避免隨意施工。
通過危房改造,確保新出現的C 類危房全部修繕加固、D類危房全部拆除重建。以人為本,消除住戶的居住安全隱患,改善住房條件,提高居住舒適度。農村危房改造建設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整體面貌、提高對政府的滿意度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危房改造建設是充分且必要的,要注意改造方案設計不僅滿足當前生活,也要從住房的長久動態使用方面做充分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