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好轉,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主題。這對于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混凝土行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還是更大的挑戰?9 月27 日,以“混凝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井岡山論壇”在江西省井岡山市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江西省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協會共同主辦,江西省建筑材料工業科學研究設計院,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預拌混凝土分會承辦。凝聚了“產、學、研、用”各界智慧與合力,以推動混凝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圍繞混凝土固廢利用技術、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生產質量管理經驗等方面進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討,為混凝土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及行業未來發展提供思路與解決方案。
從2014 年至今,以“混凝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井岡山論壇”已舉辦了7 屆,每屆都以全行業關注的內容來推動混凝土行業更好與更快地發展。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情況下,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好產能過剩、綠色發展及產品質量等諸多問題建言獻策是本屆論壇的主旨與使命。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吳文貴、執行會長徐永模,江西省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榕,江西省工信廳建材處處長王小永,江西省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管理辦公室主任劉文斌,江西萬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世鋒,江西省建筑材料工業科學研究設計院院長宋冬生,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代德偉,以及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特聘顧問廉慧珍,清華大學教授閻培渝等行業專家學者,與近300 名企業代表在會議期間共同分享了對行業的建議與思考。開幕式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副秘書長、預拌混凝土分會秘書長師海霞主持。
林榕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正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驅動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對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于混凝土行業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混凝土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提升高質量發展服務能力。希望“井岡山論壇”能真正凝聚起行業的星火,燎起行業發展的火炬,促進混凝土行業跨越式發展,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王小永在致辭時強調了建材行業尤其是混凝土行業在江西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制約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困難與問題。他表示,2019 年江西省建材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124.6 億元、利潤324.4 億元。其中,全省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440 多家,產能2.67 億立方米,從業人數2 萬多人。他相信,本屆“井岡山論壇”的舉辦,將為江西建材行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綠色制造體系,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有效保障。
吳文貴在致辭時分析,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國家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基礎設施投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新的基建投資將會為中國混凝土行業帶來新的需求,行業景氣度的提升和平臺期的延長,給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時間和機遇。吳文貴介紹,在綠色發展、綜合利用、智能制造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混凝土行業正在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截至新冠肺炎疫情前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同時,一批行業內優秀的混凝土企業通過豐富的探索實踐,在綠色發展、智能制造方面創造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經驗,這些經驗正在成為全行業綠色發展的基石和方向標。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生產預拌混凝土11.52 億立方米,產值超5000 億元。2019年預拌混凝土行業產量十強企業總產量同比增長15.77%,快于全國整體增速1.28 個百分點。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對建筑垃圾產生量大、消納任務重及加大推進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力度等,指出了明確的法律責任。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混凝土行業,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固廢法》加持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論壇環節,徐永模在題為《綠色發展:關于建筑垃圾的政策法規問題》的報告中解讀了當前法規對混凝土行業加快固廢及建筑垃圾資源化步伐的影響、思考及建議。他表示,關于建筑垃圾相關政策,應補充對改擴建工程、拆除工程的建筑垃圾限量、最大限度回收利用部品構件;補充建筑“分類拆除”要求,更好實現“分類收集,分類利用”;對新建筑,要求在建筑設計階段就考慮部品構件的可拆除節點設計、再利用途徑;對新建筑,要求設計采用高性能部品構件,滿足多次拆卸再利用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垃圾。
質量問題一直是混凝土行業的關注焦點,也是制約混凝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原材料質量問題、拌合物配比問題、施工工地加水問題一直是混凝土行業未解決的問題”,廉慧珍在題為《事情正在起變化—混凝土未來的希望》的報告中表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廉慧珍分析,目前混凝土行業在原材料不可控的情況下,正在悄然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從生產角度講,混凝土攪拌站正在向上下游延伸,并向集團化、智能化發展,開始重視技術研究及對生產工藝的改造;從原材料角度講,很多現代化砂石企業興起,并延伸產業鏈建設攪拌站,開始關心水泥;從施工角度講,施工單位也開始關心水泥,并與水泥廠合作改造水泥。
除原材料質量問題外,由混凝土質量缺陷引發工程質量問題,成為了本屆論壇東南大學教授張亞梅的關注重點。她在《工業固廢在混凝土中應用的安全性》的主題報告中列舉了鋼渣的使用引發的工程質量問題。她表示,正是由于混凝土用量大,固廢消耗量大,在使用各種固廢時更要注意對原材料的檢測并進行充分論證。同時,她呼吁協會組織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快制定相關標準。國家層面出臺修訂相關法規,地方也更新相關標準。
江西省建筑材料工業科學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工劉松柏解讀了DB 36/T1273-2020《銅尾礦摻合料在混凝土和砂漿中應用技術規程》江西省地方標準。他分別介紹了標準制定的背景、試驗過程及相關條文解讀。劉松柏分析,標準實施可產生經濟效益約1 億元。同時,可實現銅尾礦大規模、無害化、高值化利用,不僅可減少尾礦排放,還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混凝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體現在其生產過程中,更體現在其使用過程上,特別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特種混凝土制品與特種材料。
清華大學教授閻培渝,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張同生,重慶大學教授楊長輝,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保林,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子明,濟南大學教授葉正茂,北京可耐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曉中,棗莊鑫金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胡振霖,江西銀杉白銀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杰,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UHPC分會秘書長趙筠,分別作了題為《補償收縮混凝土的性能與合理使用》《高強高透水混凝土組成、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對堿礦渣混凝土應用相關問題的認識》《橋梁混凝土裂縫成因分析》《SAPs 微膠囊對水泥基材料微裂縫抑制及自修復的研究》《石墨烯在水泥基體中的應用研究》《重混凝土研究及工程應用》《高效能、短流程砂石骨料生產線的大規模應用》《白色特種材料在裝飾混凝土中的應用》《UHPC 材料與工程應用的創新發展》等報告,分享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效果,給混凝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外加劑的使用問題也引起與會專家們的關注。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王玲介紹,在外加劑研發方面,國外液態速凝劑的應用相當廣泛,在噴射混凝土施工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我國與歐洲及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同濟大學教授孫振平也作了《混凝土外加劑研究進展》的主題報告。他提出,當前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工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混凝土原材料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混凝土工程不斷提出的新要求與混凝土外加劑和應用技術不夠完善之間的矛盾。
論壇同期還舉行了《混凝土世界》杯第六屆全國混凝土職業技能大賽頒獎儀式。在頒獎儀式上,為榮獲本屆大賽一等獎
的北京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石家莊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江西贛州萬年青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頒發獎牌。自首屆井岡山論壇舉辦以來,已經過去7 年,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及相關行業的大力協助下,業界人士攻堅克難、鍥而不舍,砥礪前行,取得了一定成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面對即將到來的后疫情時期及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格局,“井岡山論壇”將繼續給混凝土行業帶來哪些變化與機遇?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