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祥
廈門海滄城建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廈門 福建 361000
關鍵字:道路綠化;植物配置
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新的發展高度被提出。高品質的城市建設對城市景觀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道路景觀綠化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設計過程中要使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必須與城市環境景觀設計相協調,并結合城市的自然環境特點,形成與城市融為一體的景觀規劃。[1]在新時代城市道路建設中,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對景觀綠化的美觀性、科學性、實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配置景觀植物,既能提高城市的綠化水平,又能減少交通運輸產生的污染,美化環境,對城市環境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馬鑾灣新城規劃區位于廈門市西部,定位產城融合的國際化智慧生態海灣新城。為馬鑾灣招拍掛1 號地塊(一期)道路綠化工程共含3 條道路,位于新陽大道以北、灌新路以東。其中后柯東二路全長630.78m,側分帶綠化寬度3m,實際種植寬度2.75m,綠地總面積為2404.66 平方米。新柯路(一期)路線全長416.50m,側分帶綠化寬度3m,實際種植寬度 2.75m,綠地總面積為1540.23m2。海怡路(一期)全長380.12m,側分帶綠化寬度3m,實際種植寬度 2.75m,綠地總面積1371.23m2。
該區域為新規劃建設的城區,部分道路修建完成后,還未進行道路景觀綠化,道路兩旁無植物,現場黃土裸露,無任何景觀效果,盡顯荒涼,嚴重影響了道路及城市的景觀;在大風天氣下還產生了顆粒污染,不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當前廈門當地的道路綠化植物以灌木、喬木及草類綠化帶為主,從自然條件及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規劃建設上看,這幾類植物品種比較單一,缺少花木灌叢,在道路行道上的植樹、綠化等工作比較薄弱,許多新的植物未能及時應用到道路綠化上。
在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上,主要是傳統的灌木三角梅,道路綠化的提升主要是在植物配置上要追求景觀的一致性、科學性、美觀性,植物綠化功能要統一。現有路段的道路綠化缺失,并且植物樹種不夠豐富,比較單一,還處于綠化的起步階段,特別是未能在道路中有選擇地種植三角梅、鳳凰木等廈門市特色的植物,道路景觀缺乏鮮明性。
道路綠化上往往選擇常綠樹種,可以不受季節影響,顯得更加的美觀。但常綠灌木樹長成后既會遮擋道路駕駛視野,又會影響沿街建筑的采光。在道路改造施工后,又對樹種進行砍伐和遷移,綠化效果消失,引起社會群眾的意見。[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安全、高效、生態、宜人、經濟”。安全是一切道路綠化的前提,在設計中要分車綠化帶防止眩光,充分考慮行車視線和行車凈寬,進行透視式配置。高效是綠化設計的主要目的,要能保證植物不遮擋,清晰顯示道路指示標志,注重道路路口節點設計,開辟好轉彎區的視野。[3]
生態要求綠化設計保證可持續與低碳,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植物的適應性,對水土的保養與排放,土壤土質的問題,植物生態的習性,道路植物綠化的遠近期安排,力爭設計成一個循環的綠色生態。
宜人是指景觀的多樣性,設計要充分體現路側綠化的人性化功能,避免駕駛疲勞和審美疲勞,另外要考慮綠化受季節的影響。
根據馬鑾灣新城片區的發展規劃,依托當地良好的城市規劃和景觀綠化規劃,結合自然條件,營造道路通行舒適、自然景觀優美、富有特色的道路景觀,形成良好的道路綠化景觀,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品味。
4.3.1 以人為本
道路綠色景觀的設計要考慮行人及車輛的觀感,通過綠化植物的配置及附屬設施建設,有效避免植物遮擋,降低車輛駕駛人員疲勞度,減少汽車眩光,建設成適合行車和行人的道路環境,體現人文價值。
4.3.2 融為一體
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景觀設計要在道路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整體性科學合理設計,結合區域的自然景觀和建筑特點,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減少道路對當地景觀和環境的破壞。
4.3.3 適應性
道路的綠化植物選擇上要因地制宜,充分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盡量選擇鄉土樹種進行綠化,特別是要突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植物。同時考慮植物的適應、觀賞性,進行科學合理搭配。
首先在道路綠化帶上種植一定的灌木、喬木以及一些花草,形成統一的、整體的道路綠化景觀,體現綠化景觀的優美。其次在道路標識等設施上進行統一設計,形成統一獨特的元素。最后對道路出入口的景觀綠化設計要統一,提升整體形象,做好銜接,建設完整的景觀帶。
道路綠化設計主要是對喬、灌、花草等方面的搭配整合,形成錯落有致的設計,體現生態、宜人、簡約、豐富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理念。
本項目的設計重點是在植物上喬木的選擇及其它綠化植物的搭配。選擇合適的樹種形成簡潔大氣、規則的植物景觀,突出城市文化氣息,體現道路線性空間。同時,合理搭配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營造舒適的住宅區間道路景觀。[4]
(1)本項目的綠地空間有限,怎么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獨特而又簡潔的分車帶綠化景觀。
(2)樹種的選擇:首選鄉土樹種,適應當地環境能力強,成活率高。且因馬鑾灣地處灣區,存在風大、土壤鹽堿性高等問題,樹種規劃除了考慮統一特色外,還應選擇抗風耐鹽堿的樹種,保證項目的可實施性。
(3)下沉式綠地的設置。下沉式綠地的植物選擇應同時具備耐漬、耐淹、耐旱的特征,保證植物在暴雨和干旱時仍能夠存活,同時可節約灌溉用水并易于維護。
根據《馬鑾灣行道樹種規劃》規劃,結合場地特征和風貌提升的整體要求,依據馬鑾灣新區的組團及路網格局,行道樹的色彩規劃上分為七大區,使植物景觀既有識別性,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并通過花喬、常綠樹種的反復使用,營造美侖美煥、色彩紛呈的植物風貌色域區。
本項目位于黃色系1 區,根據該區色彩規劃,基調及骨干樹種選用黃色系植物——臺灣欒樹、黃花風鈴木,其他樹種選用小葉欖仁、香樟、樸樹、鐵刀木、盾柱木、杧果、石栗等。紅色區域主要選擇鳳凰木、火焰木、木棉、大葉榕、榕樹、中東海棗、銀海棗等樹種。
本項目設計目標為充分利用現有綠化帶空間,結合植物的層次、色彩等特性,運用規則式的種植方式,采用喬、灌、花草的搭配整合,層次鮮明,意在營造出“人行樹蔭下、花草隨行間”的城市道路景觀。
本項目共含3 條道路,整體特色就是“一路一樹,一樹一特”。每條道路選擇不同特性的遮陰喬木,既與該區域色彩規劃相融,而又具有獨特的道路風景線,改變行道樹種單一的現象。
(1)后柯東二路:行道樹選用杧果,為常綠大喬木,喜光喜高溫,不耐寒,耐旱能力較強,但不耐澇。花期11 月~次年2 月,果期5~9 月,果實成熟時為黃色。搭配色葉地被黃金榕和耐陰灌木蜘蛛蘭。形成高低錯落,簡潔有致的側分帶道路綠化。
(2)新柯路(一期):行道樹選用麻楝,為常綠大喬木,喜光,幼樹耐陰;適生濕潤、疏松、肥沃的土壤;耐寒性差;抗風抗大氣污染。搭配色葉地被黃金榕及花灌木海桐,兩者相交部分設計成波浪線。形成統一卻曲折有致的側分帶道路綠化。
(3)海怡路(一期):行道樹選用小葉欖仁,為落葉大喬木,樹冠呈傘形,層次分明。喜光,耐半陰,喜高溫濕潤氣侯;為深根性樹種,抗風并耐鹽堿,是優良的海岸綠化樹種。灌木地被采用大花梔子與翠蘆莉分段式種植,每20 米間斷種植,形成整齊而又富有變化的側分帶道路綠化。
現代城市道路的建設更加重視綠化景觀設計,道路建設與綠化施工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道路及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從目前的城市形規劃設計上看,道路景觀的設計與施工要選擇好搭配的植物,加強植物的選配,形成富有特色的植物綠化景觀,從而提高道路的規劃水平,增強道路景觀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