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10 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公布了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和人選名單,全國共308 個項目和人選獲獎,其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通用項目共251 項。
本次獲獎項目中,“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地下空間防水防護用高性能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兩項防水技術成果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了解,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 個項目和12 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項目由東南大學、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混凝土收縮開裂是長期困擾工程界而未能有效解決的重大難題,項目組歷經20 余年,創建了多因素耦合的開裂風險量化評估方法,實現了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可計算、抗裂性能可設計;發明了4 類抗裂功能材料,定向、高效降低混凝土不同階段的多種收縮;建立了高抗裂混凝土設計方法與抗裂能力調控成套技術,實現收縮開裂可控制。理論方法被20 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采用。成果應用于蘭新高鐵、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鐵車站等100 余項重大工程,實現了地下空間、隧道、長大結構等無可見裂縫,推動了現代混凝土裂縫控制由被動修復轉變為主動防治。
“地下空間防水防護用高性能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由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學、岳陽東方雨虹防水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東方雨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獲得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傳統防水防護技術中,防水材料與主體混凝土結構呈分離狀態是造成地下建筑滲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防水層破損,水會在防水層與主體混凝土結構層間竄流,發生滲漏后難以確定滲漏點,無法徹底修復,成為長期困擾地下空間工程防水防護的瓶頸難題,該項目通過產學研聯合,歷經9 年持續研發,形成了材料設計,制造及工程應用的成套技術,獲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成果已在北京地鐵、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東千渠段、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國內重大防水防護工程中應用,并遠銷美國、德國新加坡等,保障了地下空間建(構)筑物結構安全,延長了使用壽命。
據了解,在我國科技領域,國家科技獎一直是最高榮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即大家習慣說的“國家三大獎”。此外,還包括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以及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根據《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 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 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