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
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29
深圳地區廣泛分布花崗巖地層,其上覆風化層中常見球狀風化體(簡稱孤石),由于其個體性質與中、微風化基巖類似,且不均勻分布于中、微風化基巖的上覆風化層中,對樁基成孔和持力層判定產生較大影響[1]。
本文以深圳龍華區某立交橋梁工程為例,通過對勘察過程中發現的孤石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樁基在孤石地層中的施工風險,探討具體應對措施。
該橋梁立交工程位于深圳龍華大浪街道,羊臺山公園東側,用地約150 萬m2,東西長1.3km,南北長1.6km,屬高臺地~低丘陵地貌,下伏基巖為白堊紀早期燕山四期花崗巖(γβ3K1),擬建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主線設計速度為80km/h,雙向6 車道,匝道40Km/h,單向2 車道。橋梁基礎均采用嵌巖樁基礎,選用沖孔灌注樁形式,樁徑均為1.5m,設計樁端持力層為中或微風化花崗巖。
本工程勘察共完成269 個鉆孔,其中揭露孤石的鉆孔數為85 個,共揭露孤石130 塊,從風化程度、分布地層、揭露粒徑、深度4 個方面描述孤石分布和尺寸特征[2]。
對鉆探揭露的孤石風化程度進行統計,如圖1 所示,有67個(占比51.5%)孤石為微風化,有63 個(占比48.5%)孤石為中風化,兩者在數量上相差不大。

圖1 孤石風化程度統計結果
花崗巖風化層自下而上為微風化、中風化、強風化、全風化、殘積土,對本工程孤石分布的地層進行統計,如圖2 所示,有96 個孤石(占比73.8%)位于強風化地層,有14 個孤石(占比10.8%)位于全風化地層,有20 個孤石(占比15.4%)位于殘積土地層,可見,強風化地層是孤石發育的主要地層。

圖2 孤石分布地層統計結果
由于孤石形態類似球體,鉆探揭露的粒徑不一定是其最大粒徑,但可推定其最大粒徑一定大于等于鉆探揭露的粒徑,因此對孤石的揭露粒徑進行統計,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通過對孤石揭露粒徑進行統計,得出其范圍值為0.1~6.6m,平均1.5m,變異系數為0.807,數據離散性較大,為了更合理的描述孤石的揭露粒徑,筆者借鑒土的顆分曲線,提出孤石揭露粒徑的“顆分曲線”,如圖3 所示,揭露粒徑小于1.0m 的孤石數量占50%,揭露粒徑小于2.1m 的孤石數量占80%,揭露粒徑小于3.1m 的孤石數量占90%,揭露粒徑小于4.1m 的孤石數量占95%。

圖3 孤石揭露粒徑分布曲線

圖4 孤石層頂埋深統計表

圖5 孤石層頂高程統計表
孤石埋藏深度對建筑基礎有較大的影響,對本工程孤石數據進行統計,如圖4 和圖5 所示,孤石層頂深度分布接近正態分布,在10.0~15.0m 區段間分布較多,所占比例接近1/3;孤石層頂高程分布無明顯規律,在高程60.0~80.0m 和120.0~140.0m 區段分布較多,所占比例分別接近1/3 和1/5。
花崗巖孤石一般為中風化和微風化巖性,強度高,賦存于相對較軟的風化層中,部分樁基礎在成樁過程中需要穿過孤石,進入下覆持力層,如地層中孤石數量較多或粒徑較大,將增大成樁的耗材成本,并增加成樁的工時,影響較大[3、4]。
部分樁基礎采用嵌巖樁形式,以中風化或微風化基巖為樁端持力層,而孤石在成樁渣樣上與基巖類似,都為中微風化巖性,容易造成誤判孤石為樁端持力層,從而影響樁基質量,造成返工等不良影響[5]。
針對孤石對成樁的影響,一般可采用沖擊成孔法或鉆孔爆破法。沖孔法適用地層較廣泛,成本低,成孔質量好,穿透性強,但存在效率低、工期長、損耗大、泥漿處理等問題。鉆爆法工期短,適用范圍廣,可處理不同大小和埋深的孤石,但其工序繁瑣,費用較高,須事先查明樁位處孤石的深度和大小,爆破效果難以控制,對周邊環境存在安全隱患[6]。
針對孤石區域的樁基工程,建議成樁工藝采用沖孔法。
鑒于孤石對樁端持力層判定的影響,采用施工勘察探查樁位孤石情況,是一種成本低、準確性高的措施。首先認真分析前期勘察資料,掌握場地內孤石的分布規律和尺寸大小,有針對性的對孤石密集分布區,進行逐樁施工勘察,勘察鉆孔應進入預計樁端以下不少于3 倍樁徑且不小于5m[7],以準確判定各樁的持力層及其頂面深度,指導樁基施工。
本文依托深圳某立交工程,統計分析孤石的空間分布特征,借鑒土的顆分曲線,提出描述鉆孔中孤石揭露粒徑的分布曲線,針對孤石對樁基工程的影響,建議樁基成樁采用沖孔法,采用施工勘察加強對樁端持力層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