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對海螺集團來說,就是用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多產值,并且把排放降到最低。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高登榜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媒體行活動開啟安徽站,采訪團走進安徽海螺集團,探秘海螺集團如何從一家小水泥廠“逆襲”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
1978 年,一家水泥廠在皖南山區成立,它就是海螺集團的前身——寧國水泥廠。1996 年,順應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的戰略部署,海螺集團宣告成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海螺集團也走出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成長之路,先后建成了我國第一條日產5000 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國產化示范線,第一條日產10000 噸新型干法線,第一套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第一套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系統,第一個水泥窯二氧化碳捕集純化項目,第一個全流程智能化水泥工廠......到如今,海螺集團公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建材企業集團之一,控股經營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下屬370 多家子公司,分布在24 個省市自治區以及20 個國家和地區。經營產業涉及水泥制造、國際貿易、化學建材、節能環保新材料、工程建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板塊。高登榜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2019 年海螺集團以284.99 億美元的營業收入躋身世界500 強第441 位。預計到2019 年底,海螺集團總資產將達2233 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將達2200 億元人民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材行業的環保問題一直是困擾企業的焦點和難點。在本次高質量發展媒體行調研中,中國網財經記者深度體驗了海螺集團的綠色發展之道。采訪團第一站來到海螺集團位于蕪湖的白馬山水泥廠。大巴車駛入廠區大門,中國網財經記者看到,周邊綠樹成蔭,還有一個小湖,這里完全不像印象中灰撲撲的水泥廠,反而像一個郊外的莊園。白馬山水泥廠副廠長劉宏偉告訴記者,2018 年10 月,世界首個年產5 萬噸級“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簡稱:CCS)”在這里建成。投資約5500 余萬元,可同時生產99.9%工業級純度和99.99%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投資這么多,能掙錢嗎?”當中國網財經記者問到這樣的問題,劉宏偉說:“目前能達到不虧本,主要還是社會效益為主。CCS 項目在世界水泥行業首開捕集工業二氧化碳之先河,對推進我國乃至世界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有示范作用。”同時他也指出,目前白馬山水泥廠正在積極謀劃二氧化碳產品轉化,年產3000 噸的干冰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建成后能夠大大提高二氧化碳產品附加值。采訪團第二站來到位于安徽省繁昌縣的蕪湖海螺水泥公司,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千萬噸水泥熟料生產基地之一。據介紹,這里分三期共建成四條日產5000 噸、兩條日產12000 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目前熟料產能1500 多萬噸,水泥470 萬噸,骨料100 萬噸,發電量6 億度。“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大屏顯示的后天系統控制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甚至礦車。”該公司礦山分廠副廠長殷亮子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公司承載了智能化工廠、數字化智能礦山以及無人駕駛等一系列的創新示范項目。數字化智能礦山主要包括數字化采礦、礦山三維可視化、礦車調度、跨帶分析儀等五個系統,實現了礦山資源可視化、開采方案合理化、指標控制精細化。礦車無人駕駛項目是采訪團最為感興趣的點,殷亮子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礦車無人化可實現實現24 小時全天候的不間斷作業,大幅提高車輛運力與工藝生產線的生產效率、降低人員安全風險。“目前公司正在對無人駕駛系統進行研究調試,預計2020 年將正式實現運輸的無人駕駛。”殷亮子透露。
水泥行業是中國在世界工業領域最具發言權的行業之一,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能夠向外輸出成套裝備、設計、操作標準的行業,海螺集團眾多海外項目已成為當地的行業標準。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在緬甸,日產5000 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后就成為標桿。截至目前,海螺的產品和技術裝備已經出口到70 多個國家和地區。聚焦“一帶一路”,2014 年11 月18 日,海螺集團海外投資建設的首個實體項目——印度尼西亞南加海螺首條日產3200 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順利點火投運。資料顯示,目前海螺集團在東南亞、歐洲、北美、非洲等地區擁有38 家公司、41 個項目、11 個實體工廠,海外員工達3500 多人,累計投資達115 億元。上述41 個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熟料產能達3270萬噸,水泥產能4075 萬噸,型材產能4 萬噸,塑鋼和鋁門窗各30 萬平方米,產品和技術裝備出口到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自身在產品、技術和品牌等領域擁有過硬本領。我們投資的2 個項目將全部配備余熱發電設備,這在老撾的水泥企業中還是第一家。”瑯勃拉邦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深成說。王深成指出,海螺的水泥生產工藝管理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垃圾處理、余熱發電等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從某種程度上說,海螺已在老撾余熱發電裝備的標準制定上占據了制高點,這為中國標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