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彬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30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描繪了一幅“美麗中國”的藍圖,這張藍圖事關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事關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1,2]。地質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與資源載體,地質環境友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石[3-5]。當前,我國城市化建設正在往更高水平和更廣空間推進,鄉村振興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土空間開發的程度、深度和范圍不斷擴大,地質環境問題面臨的形勢愈發嚴峻[3]。建設生態文明,急需科學認識并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地質環境問題。
十九大報告高度評價了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1,2]。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繼續推進,地質環境友好將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
一是地質環境污染。地質環境污染的發生很多是漸進式的,如城市工業用地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其發展經常具有一定隱蔽性,一旦發生將會對污染場地周邊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脅,也會給生態環境的治理帶來嚴峻挑戰。二是地質環境資源無序和超常開發。地質環境資源的容量是有限的,無序和超常開發將嚴重影響地質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并帶來相應后果,如生態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和地質環境污染等。三是地質環境空間規劃不合理。貫徹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必須以地質環境資源的天然稟賦為基礎。忽視區域地質環境資源特性的城市規劃,將嚴重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安全。四是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頻發,且呈現出突發性、破壞性強及災害鏈的特點,給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五是地質環境空間的粗放式開發建設。當前我國在實現節能減排與綠色發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然而地質環境空間的粗放式開發建設現象依然存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資源浪費與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上述突出地質環境問題,推進地質環境工作發展邁向新水平、新高度。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新時代的地質環境工作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中去謀劃與實施[6]。針對前述突出地質環境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1]。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之一。我國局部地區生態環境仍然比較脆弱,部分地質環境要素在繼續惡化。所以,必須堅持地質環境生態價值優先,從力量投入和法律法規等多方面考慮,把加強地質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融合,推動生態環境改善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強調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1]。當前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開發與空間規劃面臨較大壓力。不論是對于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還是空間合理規劃,統一地質環境資源的各個要素進行系統性調查與評價是基礎。所以,必須做好地質環境資源系統調查與評價工作,科學評價地質環境資源質量與容量,提升地質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同時,需要加強地質環境工作與國土空間規劃融合,促進國土空間科學合理規劃。
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城市地質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城市地質災害監測與共防共治,將地質災害納入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予以重視和加強[7]。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指出,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8]。地質災害防治就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輕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所以,必須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防控地質災害風險,建立完備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與預警系統,強化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與科普宣傳,利用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系統性與有效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8]。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推動國土空間綠色開發建設的第一動力。所以,綠色發展必須摒棄粗放式開發建設模式,依托科技創新,利用綠色節能或治污新技術對傳統的國土空間開發建設活動進行改造升級,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1]。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推動地質環境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須推動地質環境相關制度建設,建立地質環境綜合監測體系及考核評價制度,構建地質環境保護激勵機制,推動地質環境執法規范化建設,建立地質資源環境統一規劃與用途管制制度[9,10]。完善地質環境法律法規,不僅能為有效解決地質環境問題提供制度保障,還能有力推動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制度建設發展。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愿景正在扎實推進。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轉變思想理念、創新技術手段和改革體制機制等方面全方位努力,著力解決突出地質環境問題,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建設成果也必將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支撐,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