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3 月25 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關于加強我省建筑石料資源保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即日起征求社會公眾意見。2020 年4 月20 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將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情況予以公開。
《征求意見稿》擬下達碎石產能任務:
按照廣東全省年產建筑碎石類建筑石料 30000 萬立方米(實方)的總產能要求,向各地級以上市下達年度產能任務。
各地要確保在2021 年底前按下達任務如期達產,并在之后按年度總量平衡的原則,對因資源耗竭或政策性關閉采石場而退出的產能,及時新設置采礦權予以增補。
建設一批建筑石料生產基地。廣州、珠海、江門、惠州、肇慶、云浮、陽江、清遠、河源、汕尾等市要重點建設若干儲量規模 1 億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建筑石料生產基地。
珠三角 9 市和云浮、陽江、河源、汕尾等 4 市新設采石場最低生產規模(產能)建筑碎石類為 100 萬立方米/年。(后來在征求意見期間,對河源地區進行了適當調整)
同步規劃機制砂產能。形成建筑石料開采、機制砂生產一體化的產業體系,通過獨立設置機制砂采礦權或建筑石料采礦權配套機制砂產能等方式加強機制砂資源保障。新設建筑石料采礦權需按建筑石料產能同步配套20%以上的機制砂產能。支持鼓勵現有采石場增設機制砂生產線。
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征求意見稿》文件可以明顯看出,廣東省在落實工信部等十部門發布的由中國砂石協會組織編制的《關于推進機制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甚至對推廣機制砂采取了強制性的“新設建筑石料采礦權需按建筑石料產能同步配套20%以上的機制砂產能”。
廣東省大力推進機制砂發展的強制性一旦實施,再加上“2年達產3 億方碎石年產能任務”的落地,廣東這個習慣于使用海砂、河砂等天然砂石的基建大省、強省,將成為我國機制砂石產品推廣使用的“風向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