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琪華 樂 敏 丁 宇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200021;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上海200127)指導:陳建杰
上海市名中醫陳建杰教授創制的“蒼菊清肝方”是一種用于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藥復方,于2013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CN201310669545.7),臨床運用近10年,療效顯著,茲介紹如下。
方劑組成:蒼術12 g,白術12 g,茯苓15 g,澤瀉10 g,決明子6 g,荷葉9 g,菊花12 g。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化濕降濁。主治非酒精性脂肪肝,證屬脾虛痰濕內蘊。癥見神疲乏力,頭身困重,胃納欠馨,脅痛,夜寐可,二便調,舌質紅苔白膩、有齒痕,脈弦。
加味法:(1)若肝氣郁結,癥見脅痛隱隱、善嘆息,加柴胡、制香附、佛手。(2)若濕熱不甚,癥見腹脹、時而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苔薄黃膩、脈小弦,加黃連、黃芩、連翹、銀花。(3)若濕熱俱盛,癥見身目黃染、口干而苦、腹部脹滿、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數,加茵陳、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4)若夜寐不安、多夢易醒,加珍珠母、靈磁石。(5)若脾胃虛弱,癥見脘脹食少、便溏,加黨參、陳皮、姜半夏、木香。
療程:6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口服1~2個療程。
服藥同時配合控制飲食,改善飲食結構,減少肥甘厚味攝入,適度運動鍛煉以減輕體重。
徐某,男,30歲。2018年1月17日就診。
患者近期體檢發現脂肪肝,平素神疲乏力,頭身困重,胃納欠馨,偶有脅痛,夜寐可,二便調,體型偏胖。舌質紅苔白膩、邊有齒痕,脈弦。B超示:脂肪肝。體重:66 kg。中醫診斷:肝癖;西醫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機為脾虛痰濕內蘊,治擬益氣健脾化濕,方用蒼菊清肝方加味治療。處方:
蒼術12 g,炒白術9 g,決明子9 g,荷葉6 g,菊花9 g,炒黨參12 g,制半夏9 g,澤瀉9 g,炙甘草6 g,陳皮9 g,青皮9 g,柴胡6 g,大腹皮12 g,炒谷芽30 g。14劑,水煎,日1劑2服。
二診(1月31日):自覺乏力減輕,頭身困重已除,脅痛隱隱不舒,胃納尚可,此乃脾虛濕困漸緩,而肝失條達較盛,上方去黨參、大腹皮,加延胡索12 g、炒萊菔子30 g。14劑。
后以前方稍出入,服藥半年,以鞏固療效。囑患者飲食有節,適度運動鍛煉,體重降至61 kg。復查B超示:肝脂肪浸潤;肝功能檢查均正常。
按語:本例患者過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運,痰濕內蘊,肝膽疏泄不利,日久脾氣虛弱。首重健脾益氣,其功有三:一因脾為濕土,濕邪最易困脾,扶脾胃本臟之氣,以防濕邪侵襲;二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化功能旺盛,以助祛邪;三因脾主運化水液,脾氣健旺,水液運行通暢,則不會留滯為濕,或亦有濕邪停著,健脾可祛濕。方中以炒黨參為君益氣健脾;蒼白二術燥濕健脾化濕;陳皮理氣健脾、青皮疏肝理氣,兩藥相須為用;制半夏燥濕健脾;大腹皮行氣導滯;菊花、決明子清瀉肝火,使濕熱無以膠著;炒谷芽、炙甘草健脾和中。二診患者乏力好轉,腹脹仍存,脅痛隱隱不舒,因其脾虛得緩,肝氣不舒漸緩,故去黨參、大腹皮,加延胡索、炒萊菔子增強疏肝理氣止痛之效。在治療的全過程中,總以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為基本治法,守方加減半年,同時患者結合飲食控制,適度運動,故獲效良好。
陳教授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機多為脾氣虛弱、濕濁內蘊,治從脾入手,促脾運化,以健脾益氣、化濕降濁為大法,創制了“蒼菊清肝方”。方中蒼白二術為君:蒼術性溫味辛苦,燥濕健脾,為運脾要藥;白術性溫味甘苦,益氣健脾和中,為補脾要藥。茯苓性平味甘淡,健脾利水滲濕;澤瀉甘寒,滲利濕熱;澤瀉得茯苓,利水而無傷脾氣,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濕之功倍增。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荷葉、菊花、決明子、澤瀉具有較好的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質的合成,促進脂質的轉運與排泄。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密切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損傷,陳建杰教授創立的“蒼菊清肝方”,具有益氣健脾、化濕降濁之功,脾氣健運,肝氣條達,升清降濁正常,則濕無以聚,痰濁無以生,積無以成。臨證用藥應結合兼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