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常初
(安徽君安君泰工程服務有限公司,安徽黃山 245000)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6 次人口普查披露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33.7%,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住房也成為重要的保障工作。在20 世紀,我國推動城鎮化的過程中建設了大量無電梯住宅,大量的老齡人口由于年齡增長和體能下降,上下樓梯已經成為他們進行各項活動的阻礙,因此,老齡人口對于加裝電梯的意愿越發強烈,解決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滿足老齡人口的現實需要。
居家養老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解決我國養老問題的重要方法。在居家養老的過程中,不僅要完成各項社區資源的調動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還需要為老年人創造自理能力的生活環境,因此,為既有建筑加裝電梯,是為老年人創造自理能力生活環境的重要舉措和基本保障。
老齡化群體是組成社會群體的重要部分,老齡人口的需求也是社會需求的重要方面。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解決老齡人口的居住問題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給既有建筑加裝電梯不僅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要,也解決老弱病殘孕等眾多群體的需求,構建友好型社會,同時也推動電梯行業的發展,在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同時,也拉動內需,增加就業,大大促進我國經濟的內循環。
在考慮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明確造成既有建筑無電梯的原因,這樣才能具體且全面地總結加裝電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具體來說,造成既有建筑無電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①1970—2010 年,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住房短缺,為了在短時間內解決大量的住宅問題,大量6~8 層建筑無電梯,由于當時的政策和相應的建筑規范標準明確規定6 層民用住宅不設電梯,因此出現了大量的無電梯建筑;②當時的經濟原因,我國的電梯工業正處在起步時期,電梯產品價格昂貴,快速增長的住房需求和剛起步的電梯工業難以滿足建筑配置電梯的實際需要;③當年的時代背景下,解決住宅問題是主要矛盾,無電梯住房和電梯住房具備相同的經濟價值,因此在住宅建設的過程中未將電梯裝配作為重要的建筑標準。
3.1.1 政策原因
大多數需要加裝電梯的建筑多數為1970—2010 年的既有住宅,這一時期的建筑中,建筑結構在設計過程中按照當時的城市規劃和相應的指標進行修建,在建筑之初并未考慮加裝電梯的后期需要,因此沒有預留電梯井,而在后期加裝電梯的過程中,原有單元門出口空間不夠的、樓間距不夠的、房屋結構強度不夠的、樓梯間異形的,都無法加裝電梯。
3.1.2 業主意愿
在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過程中,需要征詢業主的意見,確定加裝電梯可行性方案和費用分攤方案。從實際情況看,同一單元中,不同樓層的業主對電梯的需求明顯不同,1 樓基本用不上電梯,還要接受加裝電梯對其采光通風的影響,2~3 樓意愿也因人而異,4~7 樓才是主要的加梯需求方,需求的不一致,導致業主對于加裝電梯的意見難以統一,給既有建筑加裝電梯帶來困擾。
3.1.3 利益失衡
既有建筑加裝電梯之后,不同樓層的價值發生變化。在未加裝電梯之前,高層單價最低,但加裝電梯之后,低層單價降低,高層單價隨層越來越高(除頂層外),這樣的價值變化對業主的利益造成沖擊,大多數1、2 層業主會反對既有建筑加裝電梯。
3.1.4 籌資困難
由于既有建筑在建設之初未能留置電梯井等必要結構,加大了技術難度使加裝電梯工程變成一個系統性工程,包含房屋結構鑒定、地質勘察、建筑設計、管線遷移、道路綠化調整、土建基礎施工、鋼結構主體焊接安裝、幕墻安裝、電梯安裝、連廊裝飾、電梯維保等一連串零碎工程。業務體量小,業主可承受造價低、利潤薄,導致大公司不想做,小公司難做好。建設費用和運維費用應當由受益業主自行分攤,由于加裝電梯費用較大,一些業主可能無力承擔費用,導致電梯費用難以達成統一意見,造成籌資困難的問題。
3.2.1 從住宅建筑原有結構強度考慮需要突破的問題
針對未加裝電梯的住宅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這些建筑的設計標準不高,很多老舊住宅采用底框+砌體的半框架結構,甚至部分住宅是純磚混結構,只有少數住宅采用全框架結構。在結構檢測時應當確認混凝土梁柱結構的強度,達不到標準的肯定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所以在加裝電梯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建筑物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評估,判斷是否有條件為建筑加裝電梯,其次,要考慮住宅加裝電梯的可行性,這樣才能結合實際情況加裝電梯。
3.2.2 加裝電梯井道的設計需要突破的問題
針對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過程中,由于加裝電梯需要修建電梯井,因此必須考慮電梯井加裝之后所傳遞的載荷,包括風載荷是否會對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其次,要考慮加裝電梯后是否會對建筑物的消防和通風造成影響,再次,考慮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以及加裝電梯會對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以及連接方式方法造成的影響,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同時還要考慮到加裝電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改造問題。最后,考慮到對底層住戶的影響,在加裝電梯過程中盡可能少一點影響底層住戶的采光通風等等,因此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同時,還要考慮老年人的使用問題,這樣才能使電梯真正滿足住戶的出行需要。
3.2.3 施工組織方案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結合不同建筑物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電梯加裝施工流程,探討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并且結合相應的施工工藝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最后,要考慮電梯的安裝和保管問題,如何將電梯在有干擾情況下部件妥善存放及保管。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加裝電梯工程施工后的驗收問題,確保工程的施工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
國家層面及各省應盡早出臺相關加裝電梯的設計規范,破除政策壁壘,確定業主同意的比例下限,同時又兼顧1、2 樓住戶的合法利益,適當補償1 樓,照顧2 樓。各地區政府提供參照額度,供居民參考。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不是新建住宅,無法完全套用《住宅設計規范》和相關建筑設計標準,應該適當放寬要求,做到能裝盡裝,應裝盡裝,真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地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相對來說,技術問題隨著施工技術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進步,會不斷得到克服。而政策是制約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做好政策引導,加強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宣傳,才能使業主的意愿達成統一。
按照房屋鑒定的一般做法,需要對整棟住宅進行結構安全鑒定,這樣的話,費用將高達數萬元,成本太高,也是沒必要的,老百姓也不會同意花了幾萬元,得出不能加裝的結論。目前可行的方法是設計院對房屋的結構圖紙及現場情況進行踏勘,初步判斷結構安全程度,可行的進入鑒定和勘察設計流程,同時,鑒定范圍縮小,選擇加固點做一些數據采集,費用控制在幾千元。判斷認為有風險的,暫時不予受理。
既有住宅的地下管線比較老舊復雜,一般是不同單位分多次鋪設的。但是在舊改工程中,各地區應該提前布局,預留電梯井道位置,充分利用BIM 技術設計管線遷移方案,不能多次返工,浪費國家人力財力。
針對目前多數老舊住宅樓間距小、單元門出口空間小的問題,可以采用更小電梯和井道設計,比如改良250kg 級電梯(原來主要用于別墅)、淺底坑設計、使用角鋼結構井道,可以大大縮小井道的占地面積到將近1.4m2,也能減少結構用材,這需要住建部門以及市場監管部門的驗收政策的開放和創新。同時,提高裝配式井道+電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風險,減少對住戶的干擾。
既有建筑沒有加裝電梯,從根源上講,是一個設計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正是因為幾年乃至幾十年前的建筑設計沒有考慮到今后生活更高層次的需要,才設計了無電梯建筑。好比道路和管網設計的滯后,帶來的就是三五年一次的改造升級,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量考慮到:①電梯使用更大載重和空間,盡量做到可容納擔架,滿足醫療救援。(這條較難實施,可容納擔架梯目前最小是800kg,1100×2100轎廂,即使有空間,業主也不太愿意這么做);②盡量做到平層設計,免掉后期輪椅仍然無法上下半層的尷尬。(需要市場監管局放寬電梯救援通道的要求);③室外電梯盡量配置轎廂空調和機房層空調,提高舒適性和電梯設備穩定性;④盡量配置停電應急平層,減少困人風險;⑤盡量配置物業實時監控設備,減少轎廂內各種風險;⑥盡量提高電梯智能化裝置等,提高人機互動/智能安撫/智能報警。
既有建筑加裝電梯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在進行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過程中,既要充分征求業主意見,又要引導用戶需求,針對不同的住宅單元條件和業主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和一定前瞻性的產品解決方案。加裝電梯行業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產物,也是一個特殊的領域,一眼可以看到的是它的黃金生命期只有20 年,但是又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充滿了挑戰。讓我們本著初心,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