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卓君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武漢 430000)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兒童占據全球人口的1/3,但世界各地區的人口構成差別很大。與此同時,二胎政策的開放促使兒童的數量與日俱增,兒童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生活場所應當受到廣泛關注。生活街區空間在城市空間構成部分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是兒童成長發展的典型公共空間,本文的研究內容從兒童認知發展與需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如何優化兒童友好型生活街區空間,從而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實現尊重兒童、美好人居的愿景。
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出生后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主觀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的過程。讓·皮亞杰[1]認為認知發展包含了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及形式運算階段,四個階段所對應的年齡段各不相同。第一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0~2 歲),在此階段兒童只能通過看、聽、聞、觸摸、品嘗等方式對客觀世界形成低級認識;第二階段是前運算階段(2~7 歲),在這個時期,兒童主要靠發展語言技能,能夠運用語言去描述外部客觀世界;第三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7~12 歲),在這個階段中兒童開始具備低級具體邏輯思維,能進行簡單的推理;第四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兒童開始形成抽象邏輯思維,當一個兒童經歷過以上四個階段,其智力才能得到完全發展。
日本建筑學會會長仙田滿說道:“兒童會創造我們的未來,創造更好的兒童環境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必要更多地關注兒童的生活場所,并不斷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2]。生活街區是一個集眾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生活空間,是兒童們重要的游戲場所[3],在我國城市發展建設更新改造過程中,需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分析其認知需求及行為特征,營造適應兒童認知需求的空間環境,引導兒童向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方向發展,打造良好的兒童友好生活街區空間。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在其需要模式中一個心理需要或成長需要的高級層次,是指個體在基本需要被滿足后產生的認知需要,即人具有解決疑難和問題的欲望及探尋各種事物的需求。兒童的認知能力及行為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生變化,分析可知,0~3 歲兒童主要通過看、聽、聞等感官對客觀世界形成初步認識;3~6 歲兒童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與語言功能,通過觀察、想象及模仿等方式對客觀世界形成了色彩、數量、因果、空間感等概念;6~11 歲兒童好奇心十分強烈,在自身控制能力及體能有較大增強后更傾向于觸覺引起的體驗;11~14 歲兒童的感知綜合能力已接近成人,能夠在街區空間中獨自活動。因此生活街區作為兒童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給予更多的考量,以期建設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美好街區空間環境。
3.2.1 慢行空間安全性差
①隨著社會商業的發展及機動車數量的增加,生活街區范圍內的停車位數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停車占道及部分商業攤位、卸貨點等占據了原本狹窄的慢行通道等現象層出不窮,給兒童的安全帶來了極大挑戰;②慢行輔助設施的不足;③引導兒童安全意識標識系統的缺失。
3.2.2 街道界面與尺度不適
由于我國當前城市汽車化現象嚴重,出現街道空間分配不均、大街區等現象,用于滿足機動車通行的道路尺度過大,造成兒童街道步行體驗的缺失、街道空間環境活動行為的減少。
3.2.3 街區微空間品質低下
生活街區空間中供兒童娛樂游戲的微空間品質欠佳。首先,空間整體的尺度偏小,地面鋪裝陳舊,植物種植單一;其次,空間可達性較低,對于空間的布局需要進一步的考量;最后,空間內功能設施不足,形式單一。
環境行為學家解釋了人類對于空間認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信息的主要來源基于人眼的“視覺”。兒童行走在街區空間中,會對街區空間中的界面、色彩、尺度、節點等方面進行認知,對環境場景傾向使用整體且簡潔化的語言保存場景記憶。兒童作為特殊的群體,具有好奇心理、探索心理、表現欲及伙伴意識等特性,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伴隨而生的還有安全、探知、交往、運動、歸屬感、表現等需求,為滿足以上需求,在生活街區空間環境中,需要安全可靠的慢行交通空間、舒適宜人的街道空間及可供孩童娛樂游戲的街區微空間,以期滿足兒童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及社會交往層面的需求。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空間中的道路、標志物、節點、邊界及區域是人們識別社區空間的重要元素,區域范圍內完整的空間結構對于兒童認知社區的生活環境空間具有促進作用,兒童友好型生活街區空間環境的更新優化應該考慮到兒童的生理特征及認知心理特點。
4.1.1 改善步行環境
步行街道空間的寬度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尺寸要求,通常對于步行空間要求的最低寬度為1.8m,臨近機動車干道的步行空間最小寬度為2.4m。在設計兒童友好型步行空間環境時應當做到寬度最大化處理,能夠有效提升兒童出行的安全感。
4.1.2 提高騎行環境質量
騎行交通是另一種積極、健康的交通方式。為了打造適宜兒童的安全可靠的騎行環境,首先需要建設完善的自行車道,將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分離,保證自行車道的連續性,與此同時,要完善騎行輔助設施,例如在街區中配備便捷的停放區域等,能夠大大提高兒童出行的安全性。
4.1.3 配置高識別性的標識系統
為了使兒童對街區空間的認知更有效,應當在街道的兩端、交叉口、景觀節點等設置標示街道及其他空間的名稱、方向的導向指示牌,使兒童能夠明確自己所在位置及尋找目標方向,以此加強交通系統的可識別性。
4.2.1 增強空間界面的趣味性與整體性
在街區空間的界面優化設計中,可以從空間的頂界面、建筑界面、底界面等提出優化方案,頂界面主要是受到建筑屋頂的高低級形式的不同而影響其豐富度的天空輪廓,應該增加頂界面的韻律感與節奏感,給兒童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對街道建筑界面進行整改時,應該避免商店招牌的秩序、色彩混雜及對建筑立面遮擋等問題,設置整齊且美觀的店招;對于底界面的設計,可采用具有特色的鋪裝形式,增加街道空間的趣味感。
4.2.2 提高空間尺度的合理性
在針對兒童群體的街區空間尺度優化設計中,考慮到兒童體力弱、好奇心強且持久性差等特點,在道路的長度設置上不宜過長,同時,道路尺寸大小也影響著兒童的步行意愿,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站在兒童的視角,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生理特征及心理感受,打造平衡的兒童友好尺度空間。
4.3.1 提高微空間的可達性
對于生活街區中微空間的布局設計,首先應當考慮到兒童群體帶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特質,常常會忽略周圍所存在的危險。所以布置空間時應當選取采光通風良好,離住宅區較近,同時與街區中的主要機動車干道保持一定的距離。
4.3.2 增強游戲設施的豐富性
在設計游樂設施時,應當以功能性原則為首要,掌握兒童的基本生理尺度,增加保護欄、警示牌等以防兒童在運動時受傷。此外,也要考慮到兒童的視覺習慣及活動的無序性,可放置一些自然元素形態的雕塑,從而引發觸摸等活動,與此同時也要考慮適宜兒童的游戲設施的色彩、材質等方面,有助于兒童活動的持久性與多發性,鼓勵兒童之間的協作行為,激發兒童的創新思維。
4.3.3 優化景觀植物的多樣性
景觀植物具有遮陽避雨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植物種植方式的不同也會給兒童帶來不一樣的認知感受。在植物的選種上首先選擇鄉土樹種,能夠減少病蟲侵害,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其次選擇樹冠大、枝葉茂密、視覺感官效果好、無飛絮及刺激性的樹種,具備潔凈空氣、降低噪音、吸附灰塵等減污功能。同時,在設計時要考慮到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特點,選擇應季樹種,打造四季景觀,增強其認知性。
兒童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理與心理相對脆弱,因此打造兒童友好型生活街區空間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應當更多地關注兒童友好型生活街區的整改,從兒童的認知發展與行為需求出發,通過對安全可靠的交通空間,舒適怡人的街區尺度與界面和品質良好的街區微空間進行更新優化設計,構建更加美好與完善的生活街區空間,為國家的未來營造更加和諧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