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江蘇無錫 214000)
生態文明觀的提出是我黨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對人民生態觀的思想統一。思想意識決定行為規范,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宏偉的民心工程,想要得到全民擁護就必須從思想上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勝利。改革需要勇氣和魄力,不能大躍進式的一蹴而就追求短期效益,因此教育就成了改革先行先試的排頭兵和生力軍。
生態文明教育包括社會大眾教育和學校專業教育,其原則和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態觀念和文明素養,樹立遵守自然生存法則的理論教育與實踐體驗,積極改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從而形成真正的全民自覺行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環境設計的人才培養基地,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也是專業體制改革與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大膽嘗試。
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是根據專業特色和目標,通過合理規劃,并經過階段性檢驗形成較為固定的教學路徑與方法。按照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及專業簡介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高素質是思想培養層面的要求,技術技能是能力培養層面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長期一直存在一個觀點:片面強調重技術、重能力而輕設計、輕理論的教學觀點。如果用生態文明觀來指導專業,路徑應該是思想指導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影響成果、成果改善教學的過程。明確這一過程,教學手段自然變得清晰,是采用現在學徒制、校企合作制、工作室制還是項目教學制等都是圍繞培養合格人才展開,其核心是引入外部辦學資源充實專業內涵建設,通過外推內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以生態文明觀為側重點,優化課程資源視野交叉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多學科專業的特點,其課程體系自然也是多學科知識點的集合。課程資源也兼具校內校外資源的雙重屬性,表面上看具有知識點寬、課程門類廣、概念相對模糊等特點,但以生態文明觀為新視野,課程改革緊扣社會關注熱點,實時更新新理論新提法,拓寬課程構架的廣度和深度,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針對課程的交叉性特點收集相關素材和文獻資料,用生態文明觀為杠桿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程互動與課程銜接,講求作品的實用性與美觀性、環保性等原則,唯有如此課程體系結構才能優化明晰。因此以生態文明觀為視野交叉點,既解決了課程與課程的相互融通,又解決了資源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從而觸發了課程資源活力與課程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以生態文明觀為側重點,建設新課程和教學導向系統。新課程的建設與開發是專業提升的動力所在,按照現有環境藝術設專業的課程體系來說,大多數同層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課時是相對統一的,大約140~160 學分2600 課時左右。按照教育部專業建設方案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8 門核心課程是必開課程,圍繞核心課程高??梢宰灾鏖_發適合本專業的其他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是按照畢業實習基本能力需求設置的。生態文明觀是設計思想層面的要素,必須要有專門的導向性課程,以政策解讀解決思想認識,以生態觀念解決設計與施工、以環保理念呼應課程建設,通過外部資源拿來主義或者內部資源開發研究等形式來解決。通過這樣的思路課程開發自然被打開,包括理論研究型基礎課、實踐實用型專業課以及任意選修課程等新型課程,這些課程的開發原則必須堅持主題性原則,也就是生態文明觀原則。
(1)以生態文明觀為檢測點,完善1+X 證書管理機制。職業等級證書體現的是社會需要,從前期的論證開發到證書實施以及評估體系等環節都必須有企業、學校、評估機構等組織聯合形成管理機制開展運作,不是某一組織獨立的行為,根絕政策要求教育行政部門會根據國家標準化工作要求設立有關技術組織,全方位的做好證書教育與培訓的頂層設計,創新標準建設機制,編制相關政策指導性文件,指導技能等級證書標準開發。因此,健全證書制管理機制是證書制實施的前期保障。以生態文明觀為檢測點,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聯合開發證書考核內容,既是對證書觀測點價值的體現又能展現環保型證書的特點。
(2)以生態文明觀為檢測點,優化1+X 證書的含金量。職業技能證書含金量體現為業界認可與參與度。其本質是檢測職業技能掌握程度,具有市場行為屬性,因此要大力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市場評價機制,針對某一知識點和技能循序漸進式開發技能證書,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經驗,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等,開發有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課程體系、教學人才配置和相應實訓場所設置等,建立健全證書的評價機制和監督體系。
(3)以生態文明觀為檢測點,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對于三年制大專學生來說,職業技能證書合理的安排時段為第二到第五學期,證書設置的原則應當考慮專業基礎技能、專業理論素養、綜合能力表現等環節?!?”和“X”的關系是等量或大于的關于,兩者是互不矛盾的存在。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觀的評價機制,是專業建設系統工程的一部分,按照人才培養要求,制定評價機制合理、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法實際、評價結果認可的評價機制是其主要目標。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評價手段與原則有自我認知評價、考核評價和企業與市場反饋評價,建立自我認知、證書考核、市場反饋“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才能有效發揮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作用。
自我評價是以問題導向為目的的評價方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與其知識點的導向不相同,但解決的問題卻有共同之處,其中心要素是解決人與居住環境和諧的問題,關鍵詞是生態、和諧、宜居、自然,解決方法是居住環境設計與制作。因此圍繞居住環境設計的可行性和環境保護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是從源頭上解決生態文明觀指導專業學習的重要地位問題,以此促進知識結構的掌握與理解。自我認知評價還可以促進自主學習,解決學習動力不足問題,培養自我判斷能力和評判能力。因此專業課程建設、項目實訓實驗等環節要加大學生自我認知評價引導,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觀自我認知評價體系。
專業證書是體現學生技術技能能力水平的證明,具有時效性和專業知識指向性,是與市場期待能力高度吻合的產物,因此專業證書檢驗的點是某一成果技能。如何在技能證書中體現生態文明觀思想,就必須把握生態明文思想物化到量化的過程。把思想量化分解通過媒介和課程要素呈現出來,健全課程體系框架結構,把握規章制度與硬性指標要求,賦予課程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還要理清課程與技能證書的屬性關系——課程為技能證書服務還是技能證書為課程服務的關系,嚴格來說兩者既獨立又關聯,如何理清要看實際運作情況。技能圍繞課程設計是優化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圍繞技能設置是促進課程體系建設,兩者觀點不同,考核點也自然不同,前者求穩后者求變。而證書的生態文明觀評價卻打破了兩者的屬性關系。一切技能都圍繞著環保展開,一切知識都框定在環保構架之內,做到利用思想解放思想,利用環保杠桿實現課程與證書的平衡。
高校人才培養有很強的自主性,但歸根結底也是市場行為,所以企業與市場推動著人才培養方向和質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與市場高度關聯的專業,通過對市場的現狀分析、對企業的優劣分析、對人才的需求分析,才能驗證人才質量要素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矛盾的轉移,當下社會對于環境的期待已上升到精神追求高度,市場的反應尤其強烈,對環境不利的企業都紛紛轉型,景觀設計公司、裝飾設計公司等與環境建設有關的企業也開始推銷環保理念、環保設計、環保材料,加之近幾年國家環保投入和政策導向,多數企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環保理念。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要加強與企業的深度融合,就必須加強人員流通與培訓、技術交流與合作等環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要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從設計思維導向到技術技能培養,從環保材料開發到合理運用都要體現課程環保的前沿性。因此,專業建設的生態觀需要用專業的視角去審視,需要加強理論指導,創新教育教學手段,上下齊動促進形成具有教學體系完善、課程環保理念合理、設計綠色低碳、人才培養符合要求的新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