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夢旭 ●本報記者 范凌志 ●任重
美國政府再對華為下重手。繼美媒前一天爆料稱,五角大樓正在改變態度,對華為向美國公司供貨進行限制之后,美國司法部于當地時間13日公布了一份聯邦起訴書,指控華為“敲詐勒索與合謀竊取美國商業機密和尖端科技”,并起訴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觸犯美國的“非正當經營及腐敗組織法”等。“美國政府的指控不會得到支持,我們將證明這些指控是毫無依據且不公平的”,華為方面1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4日在回應此事時表示:美方一段時間以來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濫用國家力量,無理打壓特定中國企業,既不道德,也不光彩,有失一個大國的水準,“我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中國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最近德國、法國、英國等紛紛表態在5G建設中不會排除華為,美國成了“孤家寡人”,所以它又出來挑事,“未來它會繼續挑事,也會繼續失敗”。
華為的“罪名”添了“敲詐”
美國聯邦司法部13日向紐約布魯克林聯邦法院對華為公司提起新的訴訟,新起訴書以美國2019年1月的指控為基礎,華為當時被指控存在“財務欺詐行為”并“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新的訴訟指控華為及其關聯公司在過去數十年時間里,“敲詐勒索與合謀試圖從6家美國公司竊取商業機密來發展自己的業務”。目前被加拿大政府扣押并被美方要求引渡的孟晚舟也被點名在被告之列。
《華爾街日報》稱,這些指控與思科、摩托羅拉及其他公司的一系列指控密切相關。“華為因此獲得了有關天線技術和機器人的測試技術、蜂窩天線技術和互聯網路由器源代碼的非公開知識產權”,“華為因此極大降低公司的研發費用……獲得極大而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紐約時報》14日的文章指控華為“策劃了一場穩定的(如果不是復雜的)商業秘密竊取行動”。報道舉例稱,在2004年,一名華為員工“潛入”芝加哥的一個貿易展,“竊取”競爭對手的技術,“在展會結束后的半夜,這名員工被發現在一家科技公司的展位上,對一個網絡設備的內部電路進行拍照”。
訴訟同時指控華為“與伊朗、朝鮮等受美國、歐盟或聯合國制裁的國家維持商業往來,通過當地代理人向這些國家的最終用戶運送華為公司的設備與服務,并在內部文件中用代碼來顯示這些國家,比如用A2表示伊朗,A9表示朝鮮,試圖掩蓋自己的行為”。起訴書還稱,華為在與香港星通技術有限公司的關系問題上“撒謊”,稱后者不是自己的子公司,在伊朗的業務也有限,實際上香港星通技術有限公司是華為“非正式的子公司”,而該公司“協助伊朗政府2009年在德黑蘭游行期間實施監控等”。
沒有一家公司可以靠偷竊領先
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當天發表聲明稱,“起訴書描繪了一個不顧法律的可惡非法組織……盜竊知識產權、破壞其他公司和操縱市場是華為核心精神的一部分,并反映在華為開展業務的方方面面,不分青紅皂白地對競爭對手和合作者使用這些策略”。
華為公司14日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司法部提起新的訴狀并非基于執法目的,而是出于競爭原因試圖對華為聲譽和經營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這些缺乏事實依據的新增指控基本是基于過去20年的民事糾紛提出的,這些糾紛此前要么已經和解,要么已經過訴訟程序,還有一些已被聯邦法官和陪審團駁回”。
14日,華為在其官網發表反駁美國司法部指控的聲明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靠偷竊領先世界”,“打壓華為并不能讓美國更先進……我們相信法庭會基于事實和證據做出公正判決。”
《紐約時報》14日引用加拿大首席引渡專家博廷的話說,新的指控不太可能對孟女士在加拿大的案子產生太大影響。該案的法官一直在考慮引渡是否符合加拿大法律的基本要求:即孟在美國被指控的罪行在加拿大構成犯罪。雖然根據加拿大法律,敲詐勒索不是犯罪,但博廷說加美引渡條約允許敲詐勒索的某些方面成為引渡的法律依據。代表美國的加拿大檢察官可能會決定增加新的指控。
“美國政府是黔驢技窮了”,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對孟晚舟進行起訴,就是要通過這件事制造輿論壓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逼華為退縮。其實,就算把孟晚舟引渡到美國,美國又能怎么樣?能得到什么?加拿大現在看起來要把事情拖下去,因為引渡孟晚舟會令加拿大遭受很大的損失。畢竟它不能不考慮跟中國的外交關系、貿易等因素。
華為仍是5G技術的領導者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也是下一代5G網絡的領導者。特朗普政府與這家中國通信設備公司之間的紛爭由此又多出一條戰線。《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司法部新的指控超出了此前對華為“盜竊商業機密和違反制裁”的指控。這些新指控表明美國正在加大針對華為的壓力攻勢。美國政府將華為視為國家安全威脅,禁止其購買許多美國產品,其本質目的是阻止中國獲得技術優勢。但在北美以外,華為仍是5G技術的領導者,隨著英國和沙特阿拉伯允許華為參與其5G網絡建設,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對華為的打壓行動“步履蹣跚”。
《日本經濟新聞》14日稱,隨著中美貿易談判的“第一階段協議”生效,特朗普政府在2月14日下調部分制裁關稅。但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仍繼續保持強硬態度。英國已允許新一代通信標準5G建設使用部分華為產品,越來越多的國家對華為表現出靈活的態度。美國重新起訴華為,似乎也有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要求這些國家完全排斥華為產品的意向。
法新社14日稱,美國政府說服盟國在建設5G網絡基礎建設時,不要采用華為的設備,但目前效果并不好。法國剛剛表態稱,不會屈服華盛頓壓力,將華為排除在法國5G網絡設備供應商行列之外,但華為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歐盟和英國則在上月公布一項政策方針,宣稱政府在建設5G網絡時未直接排除任何一家供應商。
為什么歐洲國家在5G問題上并沒有完全跟隨美國?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全世界都要對5G進行規劃和商業建設,如果再不決定,就用不上全世界最新的技術,會影響國家的信息化進程乃至影響經濟,這個臨界點上不能再拖了。
“中美聚焦”網站13日稱,打壓華為沒道理。絕大多數國家并不認為使用華為技術設備會對它們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只有美國是個另類。西班牙作家阿古德羅稱,“華為開發的5G技術是發展的引擎,無論白宮目前的主人多么討厭中國的5G,歐洲人都非常重視這項技術。”
美國又何嘗能與華為徹底劃清界限?就在美國司法部向華為提出新訴訟的同一天,特朗普政府宣布,將把華為的臨時許可證再延長45天,以允許美國企業繼續與華為開展業務。美國商務部當天發布電郵通知說,這項決定旨在確保農村地區的美國電信供應商在尋找華為替代方案的同時安全地運行現有網絡。這已成為自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后,第四次發布延期許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