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春
我在批閱學生日記或與學生聊起他們父母時,看到、聽到的最典型的抱怨就是父母老說自己不夠用功、不夠優秀,說誰家的孩子學習好、乖巧懂事??傊?,無論怎么努力,父母都不會給予肯定,要從自己父母口中獲得一次表揚,基本上與中國男足進世界杯決賽一樣艱難。但在其他孩子因為缺乏父母賞識而普遍被餓得皮包骨頭的茫茫人海里,你竟然以小胖墩的形象豐富了大家貧窮的想象力:飽漢不知餓漢饑之外,你推出了一款憋屈新品“餓漢不知飽漢撐”。
因為你的憋屈有違大家的常識,所以很可能會引發吐槽,認為你很矯情。
不過我不認為你的苦惱是矯情,而是實情。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時發現一件很蹊蹺的事情,班上有個男孩子成績特別出色,但平時總是一副貪玩的樣子。他的存在害得我連“天道酬勤”之類的說教也不敢張口,許多同學特別崇拜他??芍钡轿矣幸淮稳ゼ以L,才從他父母那里得知每天他都要學習至深夜,他的房間里堆滿各種參考書、練習冊。后來我在一本心理學書上看到對這個男生行為的解釋。
原來,成績差對一個人而言還不是致命打擊,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差才是無法接受的一件事:因為你努力了,成績還差,只能歸因到自己不聰明;而如果不用功成績差,就可以歸因到學習態度不好。說一個人笨的殺傷力比說其懶惰強不止十倍,所以哪怕是那個成績挺好的男生,也要給自己脆弱的自尊留條后路:萬一自己成績差,老師同學會覺得是學習不用功的原因;萬一自己成績好,還能滿足他被人譽為天才的虛榮心。要知道,虛榮心的背后往往藏著人的脆弱,這也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對“成績也一般”的你來說,父母舉著大喇叭到處炫耀你懂事用功,其實給了你雙倍的打擊:一是讓你擔憂別人會覺得你那么用功成績也不過如此而同情你;二是覺得自己沒那么勤奮愧對他們對你的賞識。隱隱約約的擔憂,似有若無的愧疚,慢慢匯成一種憋屈。
不過,細思一下,你也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你的文靜和不愛說話,給父母一種“乖乖女”愛學習的錯覺。糾正的最好辦法是展示真實的自己,坦誠與父母溝通,從你的描述看你父母算是比較溫和開明的家長。你傾訴自己的感受后,他們或許不再呆板地濫用,或“居心叵測”地盜用“賞識教育”。不過,比改變父母更靠譜的辦法是改變自己。無拼搏,不青春,何不就此真用功,坦然接受真贊賞?說人家孩子好不行,夸自家孩子也被懟,做父母的憋屈又能向誰訴說?